為了全面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一步加快農村電網改造,落實國家電網公司提出的“新農村、新電力、新服務”的農電發展新戰略和省公司“戶戶通電,亮化新農村巷道,實施改造井灌電力設施工程”的重大舉措,永濟供電支公司搶抓機遇,主動匯報市委、市政府,2006年6月份、8月份,先后兩次由市政府主持,召集市水利局、物價局、農經局、公安局、部分鎮長、村委會主任及農村機井管理人員就井灌線路和配變改造以及改造后的資產管理問題進行了廣泛的調研和討論。2007年山西省電力公司提出先期開展井灌變臺改造試點工作,為了爭取該項工程在我市率先試行,2007年2月10日,運城供電分公司在永濟召開了農村井灌臺區改造研討會,2月28日,支公司會同農經局、水利局、物價局再次進行研討,經研究提出我市農村井灌臺區的改造及管理方案。
一、永濟市農村井灌電力設施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一)電力設施現狀
永濟農村電網現有10kV公用線路63條,全長1531.286km,其中國有717.806km,自籌813.48km;10kV配網中分支線路1183km,其中國有390.4km,自籌792.6km;這些分支線中623km為LJ—25型及LJ—16型導線,占到分支線長度的52.66%;10kV配變3660臺,其中農灌配變2875臺,占配變總數的78.55%,農灌高耗能配變1983臺(其中國有配變276臺),占農灌配變的68.97%。機井約4679眼,其中集體3800余眼,農民獨資及股份井800余眼。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設備運行年久失修,劣質老化嚴重,設備維護缺乏資金,安全運行達不到規定要求。
2、高耗能配變損耗大,電能損失驚人。
3、投資渠道多元,運行管理難度大。
4、澆地水價高,標準不統一,農民負擔重。
5、井灌線路配變臺多、線長、面廣,失盜問題嚴重。
以上存在的問題嚴重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迫切需要電力部門進行井灌臺區及分支線路的改造。
二、改造依據
依據山西省物價局晉價管字(2002)330號文件和運城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運政辦發(2003)32號文《批轉市物價局、市水務局、運城供電局〈關于落實農業排灌電價政策加強農
村水價管理有關問題的意見〉的通知》,切實把農村綜合電價落到實處,規范農排電價,對農村排灌機井實行一井一價管理。
資產移交依據國經貿電力[1999]294號文件《關于加快鄉(鎮)電管站改革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第二條“關于農村電力資產”精神,按照自愿上交、無償劃撥的方式全部交由縣供電企業管理。
三、改造指導思想
解決好“三農”問題一直是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關注的關系到“穩定、發展”的政治問題,減輕農民負擔是我黨在農村實行的一項基本政策。在我市農民澆地一直是農民負擔的重要部分,由于農村機井管理不到位,使得機井管理人員隨意定價,搭車收費現象普遍存在,因此降低和穩定農村澆地價格是減輕農民負擔的重要手段。
井灌臺區改造本著“積極穩妥、扎實推進;區別情況、制定方案;先期試點、分步實施;強化管護、惠民利企”的原則來實施。通過廣泛宣傳,充分調動農民積極性,不僅要實現企業降低運行成本,農民減輕經濟負擔的目的,還要徹底解決井灌電力設施年久失修問題以及改造后的國有資產保值問題。
四、改造的技術方案
本著“安裝方便,運行靈活、經濟實用”的原則,經過廣泛調研論證,計劃采取以下改造方案。
(一)配變臺架采用雙桿立式布置,電桿采用φ190/10型水泥電桿2根,方便配變的安裝及維修。
(二)所有配電變壓器全部采用S11型配電變壓器,降低配變損耗,減小電能損失。
(三)跌落開關、避雷器、接地裝置同時更換,消除裝置性違章。
(四)加裝無功就地補償裝置及線路集中補償裝置,使線路功率因數達0.9以上,改善電能質量,提高電網負載能力。
(五)技術防盜措施采用安裝配變防盜鎖及其他加固措施,以及電子遠程監控系統兩項措施防止配變丟失。
(六)計量采用付費售電磁卡電能表,計量箱內安裝監控系統可以達到防過載、防竊電、缺相保護、集抄等功能。同時方便農民澆地用電。(附雙桿配變安裝圖)
五、改造后資產管理方案
(一)現狀分析
目前農村井灌資產部分由于投資多元,現行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4種:一是個體投資的線路設備由個人負責管理;二是集體產權的線路設備采取私人承包形式;三是水管站牽頭成立統管中心統一管理井灌設備;四是按照用電量收取費用維護排灌設備。這4種模式導致了10kV分支線路資產嚴重失管的狀態。農村排灌配變點多、面廣、線長的分布特殊性,造成在管理上存在很大難度,設想改造后的國有資產管理有以下2種模式。
資產管理:
1、供電部門和農民共同管理。改造前的自籌資產無償上交,改造后產權屬國家所有,由使用者負責管護。具體做法是:按照“誰受益、誰管理、誰使用、誰保管”的原則,即以村委會為單位與供電部門簽訂設備安全管護使用協議,供電所人員負責高壓線路配變的運行檢修及抄、核、收工作,村委會將原有的機井管理小組變為電、井管理小組(不增加人員、不增加費用),成立“電、井聯合管理小組”,負責分支線及配變的巡護、保管。這樣可以減少供電部門運行費用,避免供電部門投資改造越大,運行維護負擔越重的不利因素。資產使用者負責線路配變設備的保管保護,對造成線路設備失盜或人為破壞的無條件賠償恢復。
2、建立管理網絡體制。通過當地鎮政府,成立管理機構,變過去的投資者經營或個體經營為集體經營,統一考慮運行成本,核定用水價格,提取農灌設備折舊維護費用,形成企業投資的良性循環機制,具體做法是:以鎮為單位成立類似支農服務中心或澆地服務中心的機構,一方面負責改造后國家資產的保管,另一方面負責農灌設備的維修,負責收取用水費用,并向供電部門交納電費,確保電費結零。這樣既保證了國有資產不會流失,又減輕了農電職工的催費負擔,降低了電費風險。用水價格可由物價局、水利局牽頭,供電部門配合,在改造完成后逐井核定運行電費、人工工資、檢修費用等成本,實行一井一價。
資產防盜的幾項措施:
1、變被動的防護為主動的保護:以法律為保障,與村委會簽訂“保管合同”。這樣因服務中心具有運行費用,加上承擔“保管合同”中所列的保管責任,國有資產就會由被動的防止丟失轉變為服務中心主動地去管理,服務中心會自己組織人員來采取加強守護、農忙時節安裝使用,農閑時拉回保管、成立巡邏隊,加強電力設施的巡查等方法來保護國有資產。
2、在支公司成立電力派出所,建立“電力110”,指導、監督各服務中心保護電力設施。配合公安機關打擊盜竊電力設施行為,開展群眾性的巡線、護線工作。聯合公安機關對當地廢品收購站、配變維修點進行不定期檢查,切斷銷贓渠道。防止配電設施失盜現象發生。
3、技術上采用A、推不動:安裝時將配電變壓器底座與磚臺澆鑄在一起;B、打不開:加裝防盜鎖或鉚焊;C、夠不著:采用桿上安裝等方式來防止配變失盜。
4、利用新科技,隨改造同時裝設遠程監控及防盜報警系統:目前供電所實行24小時值班制度,再安裝遠程監控及防盜系統,使電力設施隨時處于監控之中,協助服務中心進行保護,該系統同時具有防竊電及遠程抄表功能。
5、辦理財產保險,減小企業的投資風險。
(二)具體方案
農村井灌配變點多、面廣、線長的分布特殊性,造成在管理上存在很大難度。為了避免改造后的配變丟失,采取技防上加裝防盜鎖,配置遠程監控系統的措施,人防上還要成立管護機構,簽訂“看護協議”,辦理財險等辦法,具體方案如下:
方案一:首先,在各鎮(辦)成立農灌服務中心,具體可將原各鎮(辦)管水、電人員機構整合,不增加人員,僅強化管理職能。人員由分管鎮長、農經站長、派出所長、供電所長、水管站長、村委水電副主任組成領導小組。職責:組織各村農灌服務小組進行國有資產的維護保管工作,對造成線路配電設備失盜或人為的破壞全價賠償恢復。
費用來源:按照山西省物價局晉價管字[2002]330號文件和運城市人民政府辦公廳《批轉市物價局、市水務局、運城市供電局〈關于落實農業排灌電價政策加強農村水價管理有關問題的意見〉的通知》、運政辦發[2003]32號文件精神實行一井一價,測算的水價為:電費+維修費+管理費+折舊費。(附“一井一價”工作實施方案)在市財政會計核算中心設立專用賬戶,存放提取的維修費及折舊費,保障設備的正常維修費用。該賬戶資金的使用受農經局監督,確保資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其次,支公司與各村委會簽訂“農灌配變臺區設施管護安全協議書”,由各村委會負責井灌電力設施的保管、使用、保全;村委會與機井看護人員簽訂“井灌設施看護協議”,看護人員根據變壓器的容量繳納電力設施造價10%的“風險金”,提高機井看護人員的責任心。“風險金”在協議到期后退還本人。
再次,請求市政府批準公安局在供電支公司設立電力派出所或線保辦,或派干警入駐供電部門,組成電力設施保護網絡,負責協調電力設施保護工作,打擊盜竊破壞電力設施和竊電行為。
最后,與保險公司協商辦理國有財產險,降低線路設備在運行中的丟失或燒損風險。
以上措施保安全,確保農村排灌線路設施可以正常運行。
方案二:支公司直接與各村委會簽訂資產管護協議,使資產的所有權與使用管護權分離,資產產權屬國家所有,各村委會負責國有電力資產的保值(防丟失、保證正常運行),村委會只有使用保管權,沒有資產權,以村為單位向供電支公司交納一定數量的“資產保證金”。各村成立農村井灌管理協會性質的民間組織,由該組織負責收取改造后線路設備的運行維修費用,自主管理線路配變設備。
六、改造后效果
(一)社會效能
解決了“三農”的用電問題,減輕了農民負擔:據物價部門測算:改造后農村排灌實行“一井一價”,排灌費用可降低2~5元/小時,全市4679眼井,年平均運行800小時,每年至少可以減輕農民負擔748萬元。另外,排灌支線改造以后,可以保證當地農業生產安全、可靠供電,促進當地農村經濟發展,同時使供電企業的優質服務形象進一步提高。
(二)安全方面
更換了老化嚴重線路和配電設備后,大幅度降低設備故障次數,增強抗自然災害能力,消除了安全隱患,提高了供電可靠率。
(三)電能質量
加裝無功補償裝置后,功率因數可由現在的0.78提高到0.94,電能質量得到改善,提高了電網負載能力。
(四)經濟效益
企業增加供電量:經過改造以后,消除線路一類障礙,減少停電時間,增加了供電量;減小配變損耗:通過對高耗能配變的更換,降低線路損耗,提高經濟效益,以50kV·A配變為例,高耗能配變月供電量5500kW·h,功率因數為0.7時損耗電量352kW·h,更換為節能型配變,功率因數為0.9時月損耗電量161kW·h,節約損耗54%以上,效果非常明顯。
改造后電壓質量得到改善,提高水泵出水效率,縮短澆地時間,降低澆地費用。
七、改造實施步驟
市成立農村井灌臺區改造管理領導組,鎮(辦)成立改造管理辦公室,負責農灌臺區改造的協調及前期工作。
1、廣泛宣傳,取得政府的支持,群眾的理解和擁護。讓群眾認識到通過本次農灌臺區改造可以讓百姓受到實惠,切實能夠減輕農民負擔。
2、整合原鎮(辦)水電管理機構,增加農灌電力設施管理保護職責,明確機構的權利與義務。
3、由各村委會寫出書面改造申請,經鎮(辦)簽字蓋章,供電支公司審核批準后,以村為單位統一進行改造。
4、和村委會達成協議,簽訂原有自籌高壓分支線、配變無償移交協議以及改造后的分支線、井灌配變管護協議。
5、供電部門根據負荷分布進行農灌分支線路設施的規劃、改造。
6、在改造同時由水利局牽頭統一規劃、統一標準進行井房的建設與改造。(井房建設標準見附圖)
7、改造完成驗收合格后交由水電管理機構或管理協會按規定管理運行使用。
八、需政府協調解決的問題
1、成立農村井灌變臺改造領導小組,負責做好宣傳本次改造工程的重要性、必要性及意義,協調解決工程實施中遇到的具體困難和問題,制定相應的政策和管理辦法。
2、出臺相關文件,由各鎮(辦)政府及村委會解決農灌分支線路改造中的占地及青苗賠償問題。
3、協調水利、農業等部門解決配套井房的建設與改造,使農村排灌設施改造一步到位。
4、整合農村水電設施管理機構,確保改造后的資產不被流失且正常運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