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現場標準化作業指導書,在全國率先實現縣供電企業全部使用標準化作業輔助生成軟件;強化社會監督,外獎內罰,使“真情彩虹”成為齊魯大地上一道亮麗的風景;全省建成新農村電氣化縣11個、電氣化鄉(鎮)78個、電氣化村2400個……
在新農村電氣化建設中,山東電力集團公司堅持走專業化管理之路,實施標準化作業,加強精益化管理,各項工作步入快車道。
標準化作業夯實安全基礎
在新農村電氣化建設中,山東公司始終把安全生產放在第一位。2007年,山東公司在縣供電企業全面推行現場標準化作業,制定了《關于全面推進縣供電企業現場標準化作業工作的意見》,本著“安全可靠、簡便易行、實用有效”的原則,明確使用范圍,優化內容及格式,強化作業指導書(卡)的編寫與審批。并且建立了標準化制度體系、監督體系和考核體系,實現縣供電企業全部使用標準化作業輔助生成軟件,安全管理得到進一步加強。
一條標準就是一個“守門員”。標準化意味著工作流程規范化,意味著對誤差和失誤的制度性排除,意味著安全生產“零違章”、確保“零事故”。歷城供電公司開展了“人人爭當標準化作業安全守門員”活動,肥城供電公司提出了“不放過任何疑點”的口號,把標準化作業細則貫徹到農網施工中。山東公司農電系統各單位全面推進標準化作業,安全生產保持良好局面。全省農電系統連續7年未發生生產人身死亡事故、重傷事故及有人員責任的重大及以上電網、設備事故,縣供電企業未發生直接責任的農村觸電死亡事故。
量身打造專業化服務
“大家注意了,2007年下半年用電量合計超過1000千瓦時的農戶,聽到廣播后,請到村委會辦公室領取電氣化建設補助卡……”3月8日,曹縣曹城鎮呂莊村的廣播喇叭一大早就響了起來。
“這是俺村進行電氣化建設以來,我領到的第四張補助卡。”村民呂新民向筆者介紹。他領的第一張卡是購買家電優惠卡。為提高村民用電積極性、達到新農村電氣化村建設標準,曹縣供電公司從廠家購進一批家電,質量有保證不說,價格還比市場價便宜近兩成。那一次,呂新民憑卡一次就買了三件家用電器,省了不少錢。去年7月,呂莊村完成電氣化村建設,供電公司又給每家每戶發了一張“郵政儲蓄電費交費卡”,每月電費直接從卡上扣。卡上沒錢時,電工會及時通知,比原來交費方便多了。第三張卡是“留守家庭特服卡”。村里年輕人大多出去打工了,留守家庭又領到了這樣一張卡,上面寫著供電所所長的電話,還有包戶人員的承諾。呂新民這天領的這張補助卡,是供電企業給用電多的農戶發的“紅包”。客戶只要達到一定用電量,供電公司每月就獎勵他們一定電量。
呂新民領到的四張卡,就是山東公司在新農村電氣化建設中為村民量身打造的專業化服務的一個縮影。在2006年,山東公司即從創新供電所管理機制入手,推行了供電所專業化管理,打破按區域設置電工組統管所有業務的管理模式,按專業分工組建業務班組,達到供電所生產、經營、服務專業化分工。全省農電系統根據農電工專業特長和工作需要,將其組合到相應的專業組,按照專業分工履行各自的職責,改變了過去農電工對臺區抄、核、收、維護、搶修、業擴業務全面負責的做法。全省1578個供電所全部實現專業化管理,實現了管理工作的專業化、集約化。
精益化管理提高效率
“要加強精益化管理,把每一分錢花在刀刃上,帶著責任心任推動電氣化,把電氣化建設作為政府牽頭、社會參與、供電企業具體實施的政府工程和社會工程。”山東公司農電部主任李作鋒反復強調。
根據國家電網公司制定的《新農村電氣化標準體系》和《實施綱要》,山東公司修訂了全省“十一五”新農村電氣化建設規劃,完善了新農村電氣化建設標準體系及考評管理辦法;加強與省經貿委溝通協調,建立健全了省、市、縣三級新農村電氣化領導機構,出臺了相關指導意見;積極促成各級政府成立新農村電氣化建設領導小組,建立各級聯席會議制度,將新農村電氣化規劃納入各級政府新農村建設規劃,形成了政府主導、因地制宜、整體推進的工作格局。
山東公司加大農網建設改造自有資金投入力度,強化農網建設改造項目年度計劃的剛性管理,結合項目計劃的審查和編制,會同有關部門每年嚴格審查縣供電企業自有資金使用情況,督促縣供電企業將折舊資金和利潤優先用于農網建設改造。積極推廣應用農網工程典型設計,扎實開展標準用電村建設工作,加強低壓配電設施綜合治理。在農網規劃、設計、建設過程中,落實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要求,積極推廣應用輸變電工程典型設計,采用先進適用技術,避讓基本農田,減少土地占用,降低工程造價,大量應用節能設備。加大低壓電網建設改造力度,完善農村低壓配電設施,為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強勁的電力支撐。
山東公司所屬各單位堅持為農業、為農民、為農村經濟服務的原則,先后投入30多億元建設農村電網和標準用電村,建成全省統一的95598客戶服務系統,將“國家電網”品牌延伸到廣大農村,提高農村供電服務水平。山東公司實施的新農村電氣化建設工程,使山東農村電網供電能力顯著提高,低壓配電設施得到綜合治理和完善。
《國家電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