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也是個收獲的季節。這句話對眼下閩中茶鄉的福建省大田縣吳山鄉和洋村的茶農們來說,顯得十分貼切。茶農們今年5月上旬加工的春茶,不到一周時間就被客商們搶購一空,和洋村黨支部書記陳榮耀高興地告訴筆者,全村41家茶葉加工廠的茶農們無不賺了個盆滿缽滿,多的1萬多,少的也有5千多塊。村民都說,村里茶產業的快速發展,多虧了供電部門的大力支持。
和洋村毗鄰閩南安溪、永春等茶葉主產區,省道秀里線從村莊橫穿,全村人口570人,人均僅有二分地,借助省道穿村優勢,村里許多村民發展起了運輸業,三年前,村里大小貨車20多部,一些村民成了司機。還有一些村民便到附近的采石場等處打工,賺得大多是些又苦又累的錢,勤勞的和洋人,收入并不太景氣。
三年前,雖然與和洋相鄰的錦山村、科山村等地茶業發展紅紅火火,但和洋人卻似乎不為所動,僅有零星一點茶園,茶廠為零。自村民陳成興在2005年創辦首家茶廠后,開了個好頭,讓村民們看到了茶葉是個“富礦”,制茶業在和洋迅速得到擴展;至2007年初,陳愛文等11位村民辦起茶廠。
2007年以前,村里茶農制茶大都采用以煤、液化氣為燃料的加工設備,不但成本高,勞動強度大,還時常因控溫難,落后的滾筒殺青機、手拉式烘干機,溫度、火候都難以控制,加工出來的茶葉色澤差、香氣低,滋味不濃,自然就上不了檔次,每公斤茶葉只能賣二三十元。
隨著制茶工藝的改進,村民紛紛采用電氣化制茶設備,這些設備的不斷增多,用電量隨之猛增,和洋村2001年農村電網改造時安裝的那臺容量為80千伏安的變壓器出現了過載現象,線路也同時出現“卡脖子”問題。和洋村村主任陳德書告訴筆者,當時有6戶村民買了大功率的空調,用于控制茶青的干濕度,可是這幾臺空調和制茶設備一開起來,變壓器就發出 “嗡嗡”的響聲,全村人都聽得到,電燈一下子暗下來,變得紅紅的,由于變壓器和線路在茶葉生產旺季不堪重負,村里又拿不出資金進行電網改造,電力不足成了茶農們最揪心的事。
為確保茶葉生產用電,大田縣供電公司根據實際情況,投入資金20余萬元,結合新農村電氣化建設改造,于2007年4 月實施了和洋村配網改造工程,為這個村的配電變壓器進行了增容,新增了一臺容量250千伏安的變壓器,新架設和改造低壓線路3千多米,將原25平方毫米的導線換成120平方毫米,滿足了茶葉生產的用電需求。
有了充足的電能支持,和洋村的茶葉迅速發展為“茶業”。2007年春季,陳榮耀等29位村民也加入了制茶行列,并且掀起制茶設備更新換代之潮。全村茶葉加工廠全部換上了電控殺青機、搖青機、除濕機等先進的全套制茶設備,各茶葉加工廠紛紛進入了“電氣化”時代。2007年10月26日,和洋村茶葉加工一條街奠基剪彩,41家茶廠全都依在公路兩旁,前后不足200米,一家緊挨著一家,產生了良好的聚集效應和市場效應。村支書陳榮耀告訴筆者:全村目前參與種茶、制茶的人數超過半數,茶園面積從30畝擴展到300多畝,茶農在擁有好的電動加工設備的同時,還不斷學習好的加工技術。僅去年秋天加工秋茶,和洋村十幾位茶農們就凈賺了50多萬元。
在和洋村各茶廠里,不但可以看見先進的做青機、殺青機、速包機等設備,還可以看見一部部嶄新的空調,可這些空調都不是為主人服務的,全是為了廠里的茶葉“效勞”的。茶農陳成興說:電足了,空調開的起來,雨季采收的茶青經空調調節干濕度后,加工出來的茶葉質量好賣的俏,一公斤可以多賣六七十元。今年“五一黃金周”春茶采摘加工期,和洋村不少茶農加工了自己茶園的茶青后,還找周圍村莊的茶農收購優質茶青。
茶農陳榮耀在和洋村是名制茶新手,今春剛剛開始加工茶葉,在“老師傅”的指導下,他加工的茶葉賣得最俏,制好的茶葉剛從松包機上取下,還來不及烘干就讓客商搶售一空。陳榮耀告訴筆者,在這一周時間內,他自己賺了7000多元,全村茶農估計這個春季凈賺了20多萬元,今年秋茶加工還會更紅火。
吳山供電所所長田加造告訴筆者,結合開展“金牌服務迎奧運”活動,供電所在制茶季節全天候為客戶提供最貼心的服務,供電員工經常深入茶廠宣傳安全用電常識,指導企業科學用電,在茶廠留下搶修電話和包片電工聯系電話,出現用電故障隨叫隨到,贏得了客戶的好評。和洋村迅速崛起的茶產業,也促進了供電量的快速增長,2006年和洋村年用電量144000千瓦時,2007年增加到219000千瓦時,今年1月至5月用電量達到154000千瓦時,供電企業與茶農一起實現了“雙贏”。(張玉生 丁群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