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家庭比較分散,加上農戶用電知識相對欠缺,有時遇到簡單的用電問題自己也解決不了。“我們也是十分為難,一方面,農戶因操作不當造成的事故時有發生,迫切需要服務;另一方面,表后線路不屬供電企業管理范圍。”縣供電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因此,如要做好全縣近9萬戶農村用戶的供電服務工作,按傳統做法,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
在前期實現臺區集抄的基礎上,海鹽運用智能電表的信息傳輸功能,通過安裝一種智能型電子漏電保護器,使電力部門能夠及時掌握終端用戶的用電情況。目前首批4只智能型總保及88只智能型家保(家用漏電保護器)已在澉浦鎮紫云里和紫云南站兩個臺區投入試運行,實現供電服務進一步向88戶農村家庭的延伸。
現在,只要農戶家中安裝這種智能型電子漏電保護器,就能與后臺系統形成聯動,供電工作人員輕點鼠標,即可將漏電檢測、電流電壓檢測、功率檢測等數十項功能進行遠程控制和數據上傳,實現了對臺區及農戶家庭兩個層面的“貼身服務”。
負責管轄紫云里和紫云南站臺區的供電工作人員小趙,以前每月都要上門逐戶對農戶漏電保護設備進行檢查,現在有了智能型電子漏電保護器,在單位就能完成檢查工作。“以前遇到雷暴天氣,農戶家里出現簡單的跳閘現象,其實只要處理一下就行了,我們還得冒著大風大雨趕到現場。現在坐在電腦前就能了解得一清二楚,足不出戶就能遠程控制。”小趙說,“這樣不僅保證了安全,也減少了停電時間,讓老百姓享受到了最快捷的用電服務。”
紫金山村的張老伯也對“電保姆”豎起了大拇指。他說,前不久家里突然斷電,還沒來得及撥打95598服務熱線,供電部門的電話就主動打來了,在了解情況后,及時恢復了供電,“想不到這個‘電保姆’這么神奇,沒有看到電力搶修人員,家里的斷電情況就搞定了。”
供電部門的負責人簡單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以前每月要對農村家用漏電保護器進行逐戶檢查,平均起來一人一天只能檢查100來戶,海鹽農村地區近9萬用戶每月就要花費900個工作日,一年就需要萬余個工作日,加上油費,僅此一項一年就得上百萬元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