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康》記者劉建華廣東肇慶報道
“以前洗衣機、空調都似乎是陳設,電飯煲煮飯要花上半個多小時,原來用電動打禾機能夠15分鐘打完一擔禾,卻偏偏要花上1個多小時用人力腳踏完成,這些年,大家都沒少吃低電壓的苦頭。”村民鄧愛民說。
肇慶是珠三角九市中唯一有“大山區”特點的地級市,農村電網因歷史欠賬問題依然存在配網自動化水平不高、部分供電臺區配變重載、線路末端電壓低、部分用戶表箱殘舊等問題,亟待解決。肇慶市副市長李騰飛對《小康》記者表現,依據國家新一輪農網升級改造工作要求,2016和2017兩年將優先實施中心村電網改造升級,重點提高農網中心村的用電水平。
農村電網與數億農民的經濟、生產和生活息息相關,近二十年來,農村已產生了偉大的變化,肇慶農村曾經“一遇刮風下雨打雷就停電,天氣熱一到頂峰時也斷電”的現象是否成為歷史?農網改造到底給村民的生活帶來了怎樣的轉變?
鄉村電網困難待解
2016年6月15日,隨著高要區回龍鎮大井中心村新一輪農網改造示范點工程正式完工通電,困擾了楊劍龍兩年多的電壓不足問題有望得到基本解決。自2013年在大井中心村承包了200多畝魚塘以來,電壓就成為他必須時刻關注的頭等大事。“一到夏天,隨著用電負荷增多,不斷會呈現跳閘現象。處置不當的話,一年的投入就可能子虛烏有。”為了應對忽然出現的停電事故,他還專門買了一臺發電機,以備不時之需。
在改造前,楊劍龍的魚塘距離最近的松山配變也有1.2公里,線途經長導致末端電壓不穩定。經改造后,原有的配變被拆分為2個,在減輕原有配變供電負荷的同時,也有效縮短了用戶與配變直接的距離,提高供電牢靠性。記者看到,一個嶄新的配變在魚塘不遠處建造起來,距離魚塘也不外500米。
“之前新房落成的時候,兒子買了3臺空調回來,但由于電壓不穩定導致空調不能正常運行,最后搬走了2臺,只留下1臺。”眼瞅著天氣越來越熱,大井中心村松山村村民鄧愛民也只敢在客廳吹著風扇。他的新房已經建好了四五年了,是一棟3層樓房。松山村有近300名華僑,更有許多外出經商、務工職員。近年來,許多人都回到松山村建起一棟棟的美麗房子,帶回來一臺臺空調、冰箱、洗衣機。“電力設施沒有跟上,大大影響了電器的效果。”隨著大井中心村示范點工程的順利完工通電,鄧愛民方案讓搬出去的空調重新搬回來。
鄧愛民向《小康》記者說,農網改造是一項惠及民生的工程,電好不好用,村民領會最深。“自從我們村列入中心村農網改造范圍,改造完成后,我們的電器都用起來了,幾臺電動打禾機一起開也沒問題,再也不必顧慮電壓問題了”。
李騰飛介紹說,列入改造范圍的農村線路,大多存在中壓線路主動化水平不高、部分供電臺區配變重載、線路末端電壓低、部分用戶表箱殘舊等問題。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村魚塘養殖、糧食種植、果園、苗圃場農莊和水產、禽畜養殖及深加工產業等倏地發展,居民就業、創業方面的用電需求日益增多,原有的線路逐漸不能適應新的發展需求。
以全省中心村電網改造的示范點工程大井中心村示范項目為例,該共有供電戶數771戶,改造前配變總容量為515千伏安,戶均容量僅有0.67千伏安。而2014年示范點總售電量為62.8萬千瓦時,2015年這一數據就達到69.49千瓦時,同比增長10.65%。
“十三五”期間,肇慶市列入全省中心村改造籌劃的中心村有343個,占全省3300個中心村總數的10%以上,主要為鄉、鎮政府所在地的行政村,以及人口達到一定規模,已形成或計劃建設產業園區,具備動力電需求的行政村村委所在地的村。
2016年農網投資總額8.24億元,位列全省第一,截至11月底已完成投資7.27億元,完成率88.26%,全省排第三。中心村追加投資額2.3億元,位列全省第二。
從“要我改造”變為“我要改造”
“我家有20多畝魚塘。”伍志全老伯興奮地說,目前靠養魚一年的營業額或許是15萬元,這次農網改造升級以后,他準備改養桂花魚等“貴族魚”,預計一年的營業產值將飆升數倍。據該村村主任介紹,松山村現有1000多畝魚塘,聞知電網改造的喜訊,許多村民都吃了“定心丸”,盤算擴展“產業”。
大井中心村被列為本次農網改造的示范村,肇慶供電局副局長梁偉堅向《小康》記者說明說,大井中心村擁有比較典型代表意義,示范點當地魚塘到達1250畝,農業、養殖業的用電負荷增長迅速,預測未來兩年負荷增長將達571千瓦。但農網配變重載、線路末端電壓低等問題,制約當地農村產業升級,部分居民家中大功率電器用不上,用電服務程度亟待進步。
大井中心村農網改革進級示范點投資188.23萬元對大井、松山兩村的配變臺區進行改造升級,并新建了松山#2臺區,改換配變3臺,總容量1500千伏安;改造舊配電房1間;改造中壓線路0.37千米、低壓線路6.52千米;裝置線路故障指示器6套;調換智能電表402套,并對原有369只電表加裝集抄采集器,安裝低壓集抄3套,實現低壓集抄籠罩率100%。
2016?2017年,肇慶供電局將投入13.88億元,用于肇慶市343個中心村、982個中心村農網改造項目標實施,計劃累計新建改建10千伏線路801.76千米,配變1082臺、新增容量23.65萬千伏安,架設低壓線4568.55千米,惠及村民約32萬戶。2016年已將全體中心村農網改造項目列入投資計劃,其中2016年投資6.08億元,2017年投資7.8億元,確保在2017年底,全面完成中心村農網改造。
李騰飛說,依照計劃,2017年底,肇慶市將完成中心村農網改造升級;到2020年底,建成保險可靠、構造合理、適度超前的農村配電網,農村電網供電可靠率達到99.9%及以上,綜合電壓及格率98.6%,配網自動化覆蓋率、智能電表覆蓋率均達100%,并實現動力電全覆蓋。
事實上,農村電網的改造并非一帆風順。梁偉堅說,農網改造過程中廣泛存在的難點問題在于部分村民不理解,要積極宣傳農網改造的利益和意義,轉變村民觀念。部分地方青賠要價過高甚至漫天要價,搶建搶種等情況時有發生,妨礙了農網改造工作的順利發展。李騰飛對此向記者也抒發了同樣的意見,“電網改造波及到線路的走向,同時需要應用農用地,有時候村民并不能理解供電局改造農網的意義,甚至阻攔施工”。因此,得到村民的懂得配合是一大要害,也是一大難點。此次中心村農網改造在制訂需求計劃時,結合村委干部加強農網改造升級政策和積極意義的宣傳,轉變村民觀念,從“要我改造”變為“我要改造”,爭取村民的理解和支持。同時由供電部門與所在鄉鎮及各村委定期溝通,由供電局的工作人員加入村民代表大會,一起把脈現行用電的短板,及時收集各級政府以及村委對農網改造的需求,提高項目立項的針對性。
鐘偉堅坦承,肇慶在農網改造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是絕大多數地區都會遇到的共性問題,與之相對應的解決辦法天然也能為其余地區所借鑒,除了政企配合方面外,“肇慶模式”在施工工藝、工程管理等方面也探索出了一套詳細可行的辦法。一是全面執行標準設計,提煉和優化工作結果,嚴格執行“四個標準”建設和基建“七個治理”,形成農網改造升級項目可推廣、可復制的藍本,統一了全省農網建設標準。二是保持“按需改造,勤儉資源”的原則,在滿意農村用電需求的條件下,充散發掘現有裝備供電才能,通過優化設計計劃,保存知足需求的舊線路,翻新改造舊配電房,以求投資效益最大化,把農網改造升級資金用在刀刃上。三是強化工程全過程管控。優化施工方案,公道支配施工,多項工序平行推進,有效縮短了改造工程工期,保質保量竣工投產。創新工程現場管控模式,利用微信平臺實現對施工現場的平安、質量、進度“通透式管理”,使施工現場向實時性、可視性管控模式轉變。
政企合作肇慶樣本
近年來,肇慶電網發展迅速,“十二五”時期,肇慶電力走過百年過程(1913年至今),在發展中日益壯大、在改革中加快轉型的重要歷史節點。電量堅持良好增速,在地方轉型發展中發揮了電力先行官的作用。2011?2015年,全社會用電量、工業用電量年均分離增長7.7%、6.8%,全社會最高用電負荷年均增長7.42%,為肇慶實現GDP安穩增長供給了強有力的電力保障。踴躍助力新型城鎮化建設,農配網投資逐年加大,主、配網實現平衡發展。“十二五”期間,共投入20.86億元進行配網建設改造,是“十一五”時代的1.5倍,配電網投資比例也由“十一五”期間的36.5%回升到47.4%。有效破解農村供電瓶頸和低電壓問題。
“肇慶農網改造可能順利推行,處所政府的配合功不可沒。”鐘偉堅說,肇慶供電局切實增強與市委市政府的匯報溝通,電網建設等工作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的批示確定,并取得肇慶市人民政府通報表彰。此次農網改造進一步強化由地方政府主導的觀點,充足施展政府主導作用,肇慶市政府承接中央、省精力要求,從市、區、鎮政府到村委會,全方位推進政企合作模式,出臺了《肇慶市加快電網發展若干劃定》、《肇慶市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項目管理方法》等一系列文件,落實電網建設項目申報、實行、考評等工作要求。同時樹立健全地方政府共同參加電網建設的工作協調機制,由肇慶市新一輪農網改造升級專項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協調農網改造升級和農電管理體系改革等工作,建立了與各級黨委政府溝通協調機制;出臺《肇慶農網改造升級情形簡報》,按期通報各縣(區)電網建設情況,及時解決改造過程中涌現的問題。
供電企業與各級政府簽署《加快電網目標責任書》和《加快推進農網改造升級工作協議書》,明白電網建設工作職責。
在政企雙方的通力協作下,通過《市民問政》欄目,破解因青賠難、施工受阻問題5年仍未完成拆除的舊四端線等電網建設難題,及時消除隱患,加快建設進度。2015年8月底,碰壁5年的220千伏布基變電站配套線路工程在政府鼎力支持下建成投產。
肇慶農村電網歷史欠賬問題諸多,嚴重影響農村村民的生活經濟,在“十三五”期間,肇慶市配電網投資將歷史上首次超過主網,中低壓配網投資(不含業擴)將達29億元,占基建投資的64%。更好滿意肇慶城鄉發展一體化改革需要。加大邊遠地區低電壓、重過載等用電瓶頸問題的解決力度。此外,該局還同步加快了小水電庫區接管步調,2016年打算投資4755萬元,接管有移交意向的庫區12個,解決63個自然村、4701戶、34852人的用電難題。
李騰飛說,農村經濟發展要“筑巢引鳳”,要“引好鳳”必須“筑好巢”。只有加快完善電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地區的發展后勁才能不斷增強,農夫大眾的就業問題才可以更加有效地解決。
在去年召開的全省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示范點現場會上,廣東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徐少華在講話中指出,肇慶的中心村示范點既很好解決了當地老百姓(603883,股吧)用電負荷新增的艱苦和問題,又支持了養殖等農村產業的發展,為全省農村電網改造建立了示范和標桿。 來源:河南金融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