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繼青藏電力聯網、川藏電力聯網、藏中電力聯網工程3條電力天路之后,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建設的第4個突破生命禁區、挑戰生存極限的高海拔電網工程——阿里電力聯網工程全線貫通。
工程簡介
阿里電力聯網工程起于日喀則市桑珠孜區多林220千伏變電站,止于阿里地區噶爾縣220千伏巴爾變電站,新建變電站6座、輸電線路1689千米。
工程于2019年9月開工建設,今年2月20日復工,預計將于今年年底投運。
這個工程——難!
這是迄今為止世界海拔最高的電網工程。
塔位平均海拔4572米,最高海拔5357米。
世界海拔最高500千伏輸電線路鐵塔組立完成。
該工程也是世界上最具建設挑戰性的電網工程。
3次跨越雅魯藏布江,翻越海拔5300米以上的孔唐拉姆山、馬攸木拉山,沿線氣候惡劣、含氧量僅為內地50~60%,平均氣溫0~5攝氏度、晝夜溫差達25攝氏度以上,年有效工期僅有6個月。
阿里電力聯網工程第二次跨越雅魯藏布江放線完成。
建設者背著氧氣施工。
在“世界屋脊的屋脊”建工程,鐵漢也會落淚。
西藏阿里噶爾縣,平均海拔4500米,年大風日數在149天左右,冬季極端最低氣溫可達零下41攝氏度。高海拔,極寒缺氧,是名副其實的“生命禁區”。
建設期間,阿里電力聯網工程指揮部工程技術部主任袁小超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難,也沒有掉過一滴眼淚。但是,春節前,談起家和家人,他卻忍不住潸然淚下。
阿里電力聯網工程有120基鐵塔約500公里位于沼澤區。上個冬天,工程建設人員要完成這些區域全部基坑的施工。否則春天一過,這里將變成一片沼澤,施工將更加艱難。就在今年春節前,現場遭遇暴風雪。營地里,被子都被雪蓋住了。為保證人身安全,大家全部撤離現場。
暴風雪一過,袁小超和同事們又回到工地,繼續挖凍土、打基坑……
到西藏建設阿里電力聯網工程,家人是工程建設者內心最堅強的支撐,也是最柔弱的地方。回家過年,他們來說,意義非常。
但是另一邊,讓藏區老百姓用好電又是他們肩上的責任,也是排在第一位的。“工程沿線的一些地方停電、停水的事還是時有發生,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受到了一定影響。他們對可靠用電的期盼,讓我想起了小時候老家沒有電的日子,讓我深感責任重大……”袁小超說。
春節前,由于惡劣天氣影響,工程施工暫停,袁小超他們陸續踏上歸程……
這個工程——值!
阿里地區是國家電網公司經營區內唯一一個沒有通大電網的地級市。依靠小水電、小型光伏電站供電,制約了當地經濟發展,還影響當地民生保障。
該工程投運后,將徹底結束阿里電網長期孤網運行的歷史,形成西藏統一電網,解決和改善沿線近38萬農牧民的安全可靠用電問題,滿足西藏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用電需求。
西藏是國家重要水電基地,中部地區太陽能、風能資源非常豐富。阿里電力聯網工程投運后,可以形成面向南亞開放的大通道,促進西藏清潔能源開發外送,助力西藏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7月25日,阿里電力聯網工程(包2標段)貫通,當地藏族同胞送來酥油茶、獻上哈達表示感謝。
工程建設期間,共吸納當地農牧民就業2678人,零星用工10246人次,采購當地砂石料等8400多萬元。
這個工程——新!
工程創新高海拔沼澤地螺旋錨基礎關鍵技術攻關,形成了覆蓋地質評價、基礎選型、設計和施工應用全過程的成套技術。
設計創新上,該工程在極高海拔地區應用海拉瓦技術開展工程全線航拍,創新變電站格構式護坡等。為最大限度確保電網建設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工程將民風民俗、自然環境、宗教文化等元素融入電網設計,藏式風格變電站和崗巴羊頭、日土山羊頭景觀鐵塔美學設計創新研究應用,為后續在特殊文化區域開展電力工程建設開拓了新思路。
崗巴羊景觀鐵塔。
管理創新上,工程推行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工作模式,極大提高了工程管理效率。建立工程三維全過程指揮平臺,設計應用安全管控、物資管理、醫療保障管理客戶端,是國家電網公司基建全過程數字化管理的兩項試點工程之一。
科技創新上,工程首次開展國內基于運行經驗的超高海拔架空輸電線路外絕緣配置值研究;首次系統性提出開展富氧綜合環境設計研究,科學確定了3000米以上不同海拔高度建設相應富氧系統的行業標準;開展高原機械人工降效、高海拔機械化施工方案研究,開發具有針對性的小型化、模塊化新型施工機具;推行“共享鐵塔”“共享光纜”建設理念,并在沿線鐵塔上預留有通信裝置和光纜芯資源等安裝接口,實現資源共享、合作共贏。
讓14億人用上電,
更要讓14億人用好電。
國家電網全力以赴,
為美好生活充電,
為美麗中國賦能!
供圖:石璐 毛思璋及國網西藏電力、英大傳媒集團影視中心
視頻來自央視 剪輯:吳黎
責編 | 宋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