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可見斗轉星移,十年彈指一揮間。鄂托克電力的十年也如潮水般翻涌,從鄂托克電力有限責任公司到鄂托克供電公司,這個全國文明單位、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范單位的十年經歷過什么?讓身處不同崗位、生于不同年代的電力工人來告訴你答案。
60后視角的電網發展
——從星點供電到網羅萬家
1969年出生的賀丹隆,是輸電運檢班班長。“我1988年參加工作的時候,農牧民吃水是靠騾子拉,憑牛糞、羊糞燒火做飯,家里僅有的幾樣家用電器之一——電視機,還是黑白的,常常是好幾家人擠在一起收看節目,種的莊稼也就是家門口的幾畝地,大家伙隔一段時間會一起用柴油機抽水澆一次地。”
2011年到沙井供電所擔任所長的賀丹隆,見證了無電戶家里通了電時笑彎的雙眼和上揚的嘴角。“2012年沙井供電所共管轄10千伏線路4條,當時開展星級供電所評選,進行低壓線路改造、標準化臺區改造、客戶電表改造,被集團公司評為第一批“四星級”供電所。讓老舊電線設備舊貌換新顏,大大提高了客戶側用電安全。2013年實施“戶戶通電”工程,讓90%以上的農牧民通上了電。”
家住希尼烏素的云生豹,在2013年徹底告別了無電時代,冰箱、電視、洗衣機等電器設備陸續擺進家里,2021年更是將電暖氣搬進了家里,只需輕觸開關即可溫暖整間屋子。現在,鄂托克供電公司管轄點狀分布的35千伏變電站13座,條條延伸的輸電線路18條、10千伏配電線路98條,幾乎所有住戶家附近都能看到10千伏線路的身影。
“2015年10月,我到包樂浩曉供電所擔任所長,到任后的第一時間就前往額爾和圖嘎查報到,不久之后,黨中央提出了脫貧攻堅目標的總體要求。我們依托電力行業優勢,結對幫扶履行電力企業社會責任。駐村后,對照各隊報送的貧困戶名單,我和駐村隊員挨家挨戶進行摸排核實,在確定貧困戶等級后開展幫扶,每個環節都沒有落下。緊接著,我們奔波于找相關部門、籌措項目資金,在解決用電問題的同時,幫貧困戶建設草棚、牛圈、羊圈等基礎生產設施。布日古德兄弟兩家當初被確定為國家級貧困戶,第一次見到布日古德是在他的哥哥家,外出打工賠光了所有積蓄,我們和他一起建了生產生活基本設施,2019年退出幫扶前布日古德脫了貧,現在他有200多畝地、200多只羊、4頭牛,前不久也脫了單。”
布日古德家的磚房在藍天白云綠草地的映襯下格外挺拔,小兩口夏天吹著風扇、冬天用著電采暖,享受著新時代帶來的美好生活,小狗在院子里圍著銀色小貨車跑來跑去,說不出的愜意。
自鄂托克供電公司被確定為額爾和圖嘎查定點幫扶單位以來,分公司按照政府相關要求一步一個腳印地做好各階段的幫扶工作。2017年至2019年,鄂托克供電公司投入扶貧資金12萬余元,建草棚、打機井、助升學……鄂托克電力人在幫扶中始終銘記群眾身邊無小事,切實把幫扶做到困難群眾心坎上。兩任所長作為“第一書記”,在做好接力棒交接的基礎上,與幫扶戶齊進出、同勞作,建立了深厚的情誼,見證了日子奔向從未想過的詩和遠方。
70后視角的服務變遷
——從要我服務到我要服務
“我上班后對基層供電所的了解是從老班長李志君的回憶中開始的。1999年他到供電所工作的時候,還是騎摩托車在大風后沿著木頭電桿巡視故障、抄著老式的電能表。有線電視網絡還沒有實現農牧區全覆蓋,農牧民騎著三輪車去有電的地方拉水、騎著摩托車放羊,有的家庭有了洗衣機,但用極少。2006年,他的崗位調整至電能計量所,我晚他幾個月加入電能計量所,當年我們把315千伏安以上的一千余塊表計全部進行了輪換,按照周期檢定要求開展周期檢定工作,雖然還是機械表,但電能計量裝置的準確性還是提升了不少。”
1972年出生的王焱,是低壓(計量)運維二班專責工。她從進入單位就在現在的班組,見證了班組的變化與發展,表計管理越來越精細化,智能電表實現了遠程費控、集抄等功能,讓數據跑路成為了電表抄錄的主要手段。
“曾經鐵表箱只有打開表箱才能抄上指數,而且里面時不時會有蛇、馬蜂在里面筑巢,在抄表員打開表箱的瞬間就被馬蜂蜇了,還記得有一次和包樂浩曉供電所李建新去檢查表箱,他的胳膊在前幾天抄表時被馬蜂蜇了腫的特別厲害,在距離表箱二三十米處,李建新告訴我說‘姐,你就在這等的,我把表箱打開之后你再過來’,當時我差點流下了眼淚。”
現在的表箱裝有“可視玻璃”,客戶透過表箱“窗戶”即可看到自家電表的指數、余額等滾動信息,也方便了工作人員檢查維護電能計量裝置、抄錄相關數據。
“以前買動力表需要花費一千多塊,對于農牧民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數目,電表壞了他們抱著電表來我們班組試探的詢問:能不能修好?然后又從兜里拿出錢一張一張的數完遞給我們,帶著兩塊電表回去了。”
蒙電e家、蒙速辦、微信客戶端等陸續上線運行,實現了線上報裝、繳費、查詢等服務。自2019年“三零”政策落地實施以來,符合條件的電力客戶無需上門、審批、投資,便可將電能計量裝置安裝到戶,2022年前8個月就為1517戶客戶節約投資18.68萬元。客戶經理24小時電話+線上服務、經常性上門服務,讓優質的電力服務走進了千家萬戶,暢通了企業與客戶之間溝通的渠道。
80后視角的電力獲得感
——從時日停送到分秒必爭
1984年出生的馬海瀟,是鄂托克供電公司帶電作業班班長,“我2004年參加工作,見證了鄂旗農牧區從村村通電到戶戶通電再到機電井通電的過程。那時候條件好的農牧民家里有電視,條件不好的只有電燈泡,根本沒法和城里的家庭比。現在的農牧民依然是每天種地、放牧,但是拿出手機就可以看他們的牛羊在哪里、在干啥,還能給它們飲水,這大概也是越來越多外出打工的人選擇回到牧區干事業的原因吧。”
十年前,馬海瀟還是輸變電管理所變電運行工區主任,那時候的他只是在電視里、報紙上聽說過帶電作業。沒想到,2018年6月他正式走上了帶電作業工作道路。“2012年我們運維的只有9座35千伏變電站,輸電線路13條,當年鄂托克供電公司開始建設110千伏變電站。到了2015年共管轄110千伏變電站5座、35千伏變電站19座,輸電線路30條,大大提高了供電可靠性和覆蓋率。”
2018年4月,鄂托克供電公司帶電班成立,5名80后男青年參加了市公司帶電作業基本技能培訓和外出培訓,通過近2個月的培訓,取得了配網不停電作業資質證書。
“2018年11月8日,我們在新卡漢開展了第一次帶電接火工作,當時計劃工作時間一個半小時,從鄂爾多斯供電公司帶電作業中心請來4名外援一起完成了那次工作。因為是第一次帶電接火,我們每一個工作班成員都既緊張又謹慎的勇敢地邁出了第一步。從那時起,客戶無感‘停電’在我們的供電轄區正式開啟。”
90次、134次、253次、360次,這是鄂托克供電公司帶電作業班逐年攀升的作業任務量,歷經近五年的春夏秋冬,通過帶電作業方式共減少停電79389.2小時·戶。帶電作業接火工作時間也從最初的1.5小時提升到0.5小時,實現了其他客戶無感,等待用電的客戶更快、更高效的用上放心電。
近年來,鄂托克供電公司堅持把優化用電營商環境當作重要的政治任務來抓,從安全生產、營銷服務、電網建設等多方面共同發力,持續提升“獲得電力”服務水平。嚴格落實設備主人制,將責任分解到人,加強設備精益化管理,提升設備運維質量,2022年截至目前,配電線路故障跳閘率為0.65次/百公里。推行“一證辦電”“一窗受理”“一網通辦”,優化過程管控,減少客戶從申請到用電的不必要耗時,低壓“三零”客戶,辦電環節壓縮至2個,居民和非居民客戶僅需4.1至6.2個工作日即可辦結。統籌推進電網建設,在縮短供電半徑上下功夫,優化城鎮和農村牧區網架結構,供電可靠性有效提升,不斷滿足人民追求美好生活之路上的用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