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山有金銅鐵,盆盆有煤油氣。”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幅員遼闊,資源富集,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基地——
煤炭預測資源量2.19萬億噸、占全國的40%,煤層氣預測資源量7.51萬億立方米、占全國的26%,石油、天然氣預測資源量分別為230億噸、17.5萬億立方米,均居全國首位。
把“家底”盤活,把資源用好,是新疆做大做強綜合能源基地的底氣和潛力所在。
“近年來,新疆認真落實‘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全面加快國家大型油氣生產加工和儲備基地、大型煤炭煤電煤化工基地、大型風電基地、國家能源資源陸上大通道建設,打造符合新疆實際的新型能源體系,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供應。”國家能源局新疆監管辦公室黨組書記、監管專員高進表示。
煤油沃土,風光無限;能源“新”路,大道通途。錨定“三基地一通道”建設,新疆闊步前行,將自身發展融入全國版圖。
恰如兩千多年前,駝鈴聲聲伴隨往來商隊穿越大漠戈壁,打通了中國與亞歐各國交流的道路。如今,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核心區,新疆憑借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綜合能源資源稟賦,正在為全國保供大局架起能源通路。
穩油增氣
浩瀚雄闊,蒼涼粗獷。隨著車輛駛入漫天黃沙,車窗外的景色已被一望無際的沙海占據。公路兩旁,“沙漠衛士”梭梭樹簇擁生長,遠方偶有胡楊的身影閃現。
這里是位于南疆塔里木盆地中心的塔克拉瑪干沙漠,也是新疆油氣資源的重要產地。
向沙漠深處行進一個小時車程,中國石油塔里木油田富滿油田富源聯合站于沙丘后“現身”。

▲茫茫沙海中崛起一座現代化油氣處理場站。圖為富源聯合站。陳士兵 攝
塔里木油田是我國陸上第三大油氣田,旗下的富滿油田是我國最大的超深油田,也是塔里木油田增儲上產的主力軍。作為油田原油集輸和處理的中樞,富源聯合站的原油產量占富滿油田管理區的60%。
走進富源聯合站,仿佛置身一座小型化工廠。站內,蜿蜒縱橫的管線及形狀各異的儲罐,讓這里充滿著工業文明的氣息;站外,連綿起伏的沙丘及隨風起舞的沙粒,見證著“只有荒涼的沙漠,沒有荒涼的人生”的豪言壯語。
2023年11月5日,富源聯合站成功投產,推動了富滿油田油氣處理能力翻倍提升。
“富源聯合站的建成投產,將有力支撐塔里木油田2024年上產400萬噸,‘十四五’末上產500萬噸,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助力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發揮重要作用。”中國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富滿油田富源聯合站站長馬金龍介紹。
向荒漠進軍,更向深地探秘。
今年3月4日,當深地塔科1井監測屏上顯示出萬米數字時,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爆”出歡呼聲。

▲深地塔科1井加快向萬米挺進。王祎 攝
深地塔科1井鉆探深度超過1萬米,標志著我國深地油氣鉆探能力及配套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深空、深海、深地、深藍是我國科技領域的“四深”工程。新疆以深地為目標,讓藏身萬米的油氣資源“撥云見日”,通過前瞻性、先導性、探索性技術研發和勘探開發,為端牢能源飯碗提供戰略力量。
資源在西、需求在東,一條世界級的長輸管線橫跨中國。
每年,超400億立方米天然氣自沙漠出發,經西氣東輸管道噴涌而出,讓油龍氣虎“飛”出大漠,跨越山海,進入千家萬戶。
塔里木油田旗下的西氣東輸首站,擔負著向南疆和下游沿線1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4億人供氣的重任。
截至6月14日,西氣東輸管道系統已累計向長三角地區輸送天然氣突破5000億立方米,為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注入“綠色動能”。

▲井架矗立茫茫大漠,和胡楊相映成趣。劉偉 攝
穩油增氣,步履堅實。近年來,新疆持續加大油氣勘探開發力度,發現塔里木盆地順北超深層十億噸級大油氣田,瑪湖、博孜—大北等大型油氣田持續增產增量,新疆油田、西北油田和吐哈油田屢提新的探明儲量,共同為新疆建設國家大型油氣生產加工和儲備基地“加油打氣”——
2023年,全疆規模以上工業原油產量3270.09萬噸、同比增長1.6%;天然氣產量417.27億立方米、同比增長2.5%;在哈密開建全球首個直接液化煤制油項目,煤制天然氣產能達到全國的45%……
“近年來,新疆加快建設國家大型油氣生產加工和儲備基地,編制完成油氣生產加工產業集群行動計劃及新疆煤制油氣戰略基地規劃,制定出臺天然氣(煤層氣)勘探開發激勵等系列政策措施,讓新疆油氣產量實現了穩步增長,有力保障了全國能源安全可靠供應大局。”高進表示。
通道擴容
千里沃土,賦予了新疆豐富的油氣資源,也將滾滾烏金蘊藏于塞外江南。
從烏魯木齊一路向東北進發,記者抵達位于新疆準東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國家能源集團新疆公司紅沙泉一號煤礦。
紅沙泉一號煤礦是國家能源集團標桿露天煤礦之一,年產能達2000萬噸。
于產煤區遠眺,地表處層層煤礦開采印記錯落有致,猶如大地的眼眸,訴說著煤炭的千年往事。一輛輛黃色工程車輛點綴其中,繁忙作業,在往來穿梭間保證煤炭的順利開采。

▲國家能源集團新疆公司紅沙泉一號露天煤礦煤炭保供車輛整裝待發。
歷史的饋贈,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不竭動力。
“新疆是我國重要的煤炭資源接續區和戰略性儲備區,資源儲量豐富、煤炭種類齊全,具備接續國內煤炭應急保供的資源條件。”國家能源集團新疆公司運銷中心副主任張磊介紹。
富足的資源,既惠及地方,也兼濟天下。
“紅沙泉煤礦主要依托鐵路外運,我們現在已將鐵路直接修進了煤礦礦區。”國家能源集團新疆天山鐵道公司運輸調度部副主任吳憲平向記者介紹,“利用礦內快裝線完成裝車后,發運至國鐵集團運營車站,即可將煤炭運往全國多地。”
“為了保證煤炭的充足供給,目前我們的外運線路基本保持滿負荷運行,平均每天運發20車次,可運出煤炭7萬噸左右。”吳憲平介紹。
火車轟鳴,追風逐電,“疆煤外運”的橋梁由此架起。
如今,新疆煤炭不僅“坐”上了汽車、火車,還“坐”上了海輪,銷往全國各地。2023年“疆煤外運”突破1億噸,同比增長26.7%。

▲滿載疆煤的火車從紅沙泉一號露天煤礦駛出。
“能源空中走,電送全中國。”近年來,新疆不斷完善電網建設,鋪設起電力外送的“高速路”。
遼闊疆域上,矚目的電力網架穿越巍巍天山,途經茫茫戈壁,不遺余力地向東延伸。正是這些鋼鐵臂膀,托起排排銀線,讓刻有“新疆”標牌的電能,惠及大江南北。
早在2010年,新疆就建成“疆電外送”第一條交流通道——哈密—敦煌750千伏輸變電工程,實現了新疆與全國電網互聯互通,拉開了“疆電外送”的序幕。
“目前新疆已建成‘兩交兩直’超特高壓外送通道,疆電外送設計能力達到2500萬千瓦,實際運行能力達到2040萬千瓦。”國網新疆電力有限公司經濟技術研究院能源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昌陵向記者介紹。
十余年間,“疆電外送”范圍從最初的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擴展到如今的2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外送電量從2010年的3億千瓦時迅速擴大至2023年的1262億千瓦時。截至2024年4月底,累計外送電量達到7792億千瓦時,可供全國14億人使用242天。
綠色賦能
得天獨厚的氣候,不僅造就了新疆風光旖旎、瓜果飄香,也為能源通路注入著綠色基因。
當陽光穿越云層,灑向荒漠戈壁,熠熠生輝的光伏藍海如同沙漠上的“綠洲”,為這片土地注入新的活力。放眼望去,光伏“海洋”無邊無際,仿佛與遠處的山脈連為一體。
這里是華電北疆烏魯木齊100萬千瓦風光基地項目。
“項目包含風電80萬千瓦、光伏20萬千瓦,于2023年6月全容量并網發電,是國家第一批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和‘風光火儲’多能互補清潔能源基地項目。”華電新疆發電有限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常家星介紹。
近年來,華電新疆公司統籌抓好能源保供和綠色低碳發展,深入推進“綠能行動”,加快建設“沙戈荒”大型清潔能源基地,為新疆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打造全國能源資源戰略保障基地貢獻華電力量。
談及新疆的能源產業發展,現任中核集團新華水力發電有限公司阿爾塔什水利樞紐工程副總工程師田志勇感慨萬千。
田志勇于2006年入疆工作,近20年的在疆工作經歷,讓他見證了新疆能源產業的變遷。
“突飛猛進!”田志勇感嘆,“多年來,新疆清潔能源產業發展迅猛,已成為我國能源版圖的重要組成部分。”
乘勢而上,新疆一大批“追風逐日”的新能源項目如火如荼地開展。截至2023年底,全疆新能源裝機容量達到6443萬千瓦,占比已超四成,是2013年的近8.3倍。
增綠的同時,新疆的能源項目也在切實為地方百姓造福。田志勇所在的阿爾塔什水利樞紐工程就是絕佳的佐證。

▲中核集團新華發電阿爾塔什水利樞紐工程。
阿爾塔什水利樞紐工程位于新疆西部的喀喇昆侖山河谷葉爾羌河上游,是新疆規模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于2021年投產運營,被譽為“新疆的三峽工程”。
曾幾何時,葉爾羌河是新疆洪災最多、防洪負擔最重的河流。每年汛期,流域內90%以上的農村勞動力都要參與防洪,物資投入數以億元計。
“阿爾塔什水利樞紐工程的建成,徹底解決了葉爾羌河千年水患和流域春旱缺水的問題。”阿爾塔什水利樞紐工程總工程師孟濤說。
如今,葉爾羌河下游一般防護對象的防洪標準已從不足兩年半一遇提高到二十年一遇,灌區灌溉保證率將從目前不足50%提高到75%,造福流域240萬人口。
為戈壁荒漠注入綠色,為地方百姓謀求福祉……多年來,新疆努力讓新能源內消外送“齊頭并進”。
惠及之處何止于此。
一根根管道、一節節車廂、一條條網線……多年來,新疆不斷發揮全國能源資源戰略保障基地的作用,沿著能源通路,為全國能源供給注入“新”活力。
“按照國家‘三基地一通道’戰略定位,新疆堅持以煤炭為基礎、油氣為關鍵、新能源為方向,不斷增強新疆能源可靠供應和戰略保障能力,以能源資源產業提質增效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不負國家賦予新疆新時代的重要使命。”高進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