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山作為沿海城市,平均每年受到3—4個臺風影響。日前從臺山供電部門了解到,近年來,因臺風造成配網設備受損的情況有逐年減少的趨勢。“2012年,15級臺風韋森特正面襲擊臺山,造成線路跳閘達256例。2014年,16級臺風威馬遜對電網的影響明顯減少,線路跳閘減少到6例。”伍建煒說,電網抗風能力的提升,得益于臺山供電人與臺風抗衡的能力不斷提高。
“災前防、 災中守、災后搶”是供電部門應對災害天氣影響的一貫原則。從應急制度的建立修編,電網升級工程的推進,到經驗技術的積累探索,以及新設備的投入,臺山供電局抗風擁有了自己的“絕活”。
今年,臺山供電局的抗風本領再升級。臺山啟動新一輪電網改造,計劃投資金額超過3億元,抗風加固標準以及人員素質要求的首次規范出臺,首次使用“無人機”參與災后搶修,筑起防風的“銅墻鐵壁”。
8年全面加固電網 抗風經驗規范成文
臺山電網線路桿塔多位于沿海丘陵地帶、地形復雜地區,易受臺風、雷暴雨等極端天氣影響。經統計,2006—2015年間,正面登陸臺山的10—15級的臺風達10個,共造成配網線路跳閘998次,其中,因倒桿、斷桿、斷線等原因造成跳閘的有657次,占比達65.8%,對臺山配電網安全穩定運行帶來嚴重影響。
從2008年開始,臺山供電局率先啟動了抗風加固工程。截至2015年,工程已累計投入專項投資約2.1億元,完成480公里配網線路的綜合改造。
今年,臺山將啟動2016—2017年新一輪農網升級改造。根據臺山供電局定下的目標,到2017年,將全面建成安全可靠、結構合理、適度超前的農村配電網,實現動力電入村、戶均配變容量不低于2.05千伏安、可再生能源發電無障礙并網,全面解決農網低電壓、卡脖子問題,顯著提升農網自動化和計量智能化水平。整個農網改造項目計劃投入3.3539億元,包括基建工程、配變更換、解決電壓低、更換開關、加裝調壓器、殘舊設備改造等。
過去8年的抗風經驗,為本輪改造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今年,供電部門將這些工作經驗進行標準化,并規范成文。
“以2012年完成加固改造的10kV廣海西線為例。根據當地風力,我們經過計算,在沿海風口或氣流抬升隘口段設計風速提高到45m/s,背風側設計風速為35m/s。在加固工程實施前,即2006—2012年期間,該線路因臺風受災損失累計達539萬元,加固后至2015年該線路沒有因臺風受損。”該局配電部自動化專責溫健鋒表示創新電網設計標準和技術要求,是由有多年線路改造經驗的臺山供電局總結的。
今年6月下旬,江門供電局在臺山舉行10kV抗風加固示范工程培訓。針對臺風暴露出電桿基礎不符合要求等問題,提高抗風加固能力,在臺山地區建設桿塔基礎施工成品及流程展示基地推廣技術規范。來自江門三區四市的建設單位、監理單位、設計單位及施工單位的工作人員開展了現場學習和交流。
“我們做了一個全新的基礎,讓培訓人員有最直觀的感受。課程圍繞設計、施工、驗收三大環節,每個環節找出幾個關鍵質量控制點或要點,整理成相關要求。同時,圍繞土建特點,講解如何看懂土建設計(施工)圖,如何現場確認鋼筋、水泥、砂石等材料是否符合要求等土建的基本知識。”伍建煒用線路的桿塔進行解釋,現場施工人員應根據其所處線路位置(直線、轉角、耐張、終端等),校核其強度和基礎配置是否滿足沿海地區設計基本風速分布圖的風速要求。如無法滿足要求,需考慮打拉線。
與此同時,臺山供電局還啟動了“沿海強臺風災害天氣多過程耦合特征及配電線路微氣象多源監測技術”的研究。本次研究將通過廣域氣象、局地微氣候及線路氣象參數關聯模型,提出線路在線和地面災害防護方案,獲得復雜氣象對配電線路影響的強耦合特性,提高防護針對性和準確性,為自動化、智能化防護系統建立基礎。伍建煒是該項目的負責人,他表示整個項目歷時3年,將在2018年完成,成果可直接應用于江門及遠程中心災害綜合預警系統,為災害監測、制定防御技術提供依據,保障廣東電網安全穩定運行。
應急預案滾動修編 20個監測點實時監控
7月3日,是周末休息日,不過,臺山供電局內卻非常忙碌。因為今年第1號臺風“尼伯特”已經生成。雖然臺風正面襲擊粵西地區的可能性不大,但是這些日子臺山氣候變化莫測,雷雨大風天氣頻發,臺山供電局不敢松懈,對防風工作進行了緊急部署。
其實,這樣的防風緊急部署工作并不少見,而每一次部署中都有《臺山供電局防風防汛應急預案》的身影。根據每年抗風的經驗和防風工作的變化,臺山供電局都對《臺山供電局防風防汛應急預案》進行滾動修改。這份涵蓋機構、人員、職責、表單等方面的應急預案,詳細列明了在不同級別的應急響應中,各部門的工作任務,具體到各個細節,也有詳細的工作安排。
今年4月,該局就進行了臺風登陸應急演練。演習設置了5條10kV線路故障的場景、1個重要用戶保供電場景、1個突發性群體事件及客戶服務事件場景。參演部門、單位根據情況紛紛啟動相應的應急預案和處置方案,進行了貼近實際的匯報、請示、搶修等。
“我是參加供電工作后以后才真正感受到臺風的威力。防風期間,無論到什么地方,我都會隨身帶上《臺山供電局防風防汛應急預案》。啟動防風Ⅳ級響應時,我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啟動防風Ⅲ級響應時,我也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如果所有人都能讀懂這本預案,就為防風抗風的勝利奠定了基礎,也盡了我們供電人的職責。”該局四九供電所運維人員蘇健沛說道。
災害天氣襲擊時,供電人一方面要根據預案開展工作,另一方面,還要通過新的技術對電網進行監控,以方便安排下一步工作。2013年底,臺山供電局在沿海9個鎮安裝了20個風速監測點。監測點長期收集臺山地區沿海0—20公里氣象綜合數據,形成大數據后,為臺山防風加固設計工作提供依據。“自從有了監測,我們就能對線路風力進行實時監控,特別是防風期間,是非常有效的。每當風力達到甚至超過電網承受風力時,我們就可以預計判斷電網故障點,能快速開展搶修工作。”該局配電部檢修專責黃練棟說道。
完善快速復電預案
利用無人機巡檢
要保證電網的正常供電,惡劣天氣后的快速搶修顯得尤為重要。
臺山供電局按照線路故障處理辦法,總結出了“一線一預案”的預案處理辦法,將管轄范圍內的公用線路通過事故預案,將一條線路的故障處理編寫成一份預案,固化故障處理的流程,以達到快速復電的目的。與此同時,該局還總結出了一套搶“七先七后”的搶修原則。也就是“先巡視后搶修,先公線后專線,先主線后支線,先高壓后低壓,先圩鎮后鄉村,先停電后施工,先復電后規范。”通過“七先七后”原則明確了在惡劣天氣期間多發線路故障情況下的復電優先順序。
通過多年實踐,該局還將“七先七后”的搶修原則與預案濃縮為搶修表單快速復電表單。將預案由一本書簡化為一張表,提煉了重點,方便員工學習及使用,消除了推廣的障礙。
“快速復電預案的逐步完善,給予供電所運維人員一個具體的工作流程表,明確了工作指引,有利于在緊急情況下規范開展工作,特別是多發線路故障時可以避免混亂,降低安全風險。”伍建煒說,有先后順序的復電,提高供電可靠性,如今,單次線路故障搶修復電時間平均減少了2小時。
今年,臺山供電局還放出大招,首次使用了“神器”——無人機。通過無人機高清攝像頭拍攝的畫面近距離對線路設備進行全面檢查。這也是供電部門在五邑地區首次利用無人機參與配電線路的巡查。
當天上午11時,端芬鎮10kV大聯線出現故障,供電所人員迅速開展巡視及隔離等應急操作,最終將故障點大致確定在長山支線,但正當運維人員想進一步查找設備故障時,由于山洪暴發,所經山路出現泥石流,對搶修人員的人身安全構成了威脅,搶修人員不能馬上準確地確認故障所在地。幸好有巡線“神器”的幫助,看著雨勢變小,搶修人員迅速放出無人機,無人機翻山越嶺,從高空直接沿線路進行巡視,很快發現故障點隱藏在永樂配電一避雷器處。
據介紹,無人機巡檢具有機動靈活的特點,通過高清拍攝,可進行“無死角、無盲區”巡視。同時,無人機不受地形影響,可翻山越嶺完成巡檢任務,極大地彌補地面巡檢的不足,降低供電人員開展工作時的安全風險。
“為確保無人機的安全飛行和巡檢質量,我們成立了相關工作小組,通過前期大量的理論和實際操作培訓,積累了一定的飛行經驗。”伍建煒說,本次成功巡視的經驗也給臺山供電局打了強心針。該局正計劃積極推動無人機巡檢作業常態化,每個供電所將配備無人機,拓展無人機的應用范圍,持續開展相關培訓,打造成熟的無人機巡檢隊伍,為電力線路安全運行保駕護航。 來源:中電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