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繼今年8月廣東省政府在肇慶市召開新一輪農網改造升級工程示范點現場會,將肇慶市高要區回龍鎮的“大井”中心村作為“標桿”后,廣東省各地的中心村農網改造升級工程正如火如荼地開展,廣東電網將在2017年底前完成全省3300多個中心村的農網改造升級工程。
廣東電網“十三五”期間農網改造升級總投資逾400億,除“中心村”外,還將于2017年底實現平原地區機井全部通電,于2020年將全面完成新一輪農網改造升級,建成現代農村電網;針對廣東省21個扶貧開發重點縣,將投資約78億元用于電網建設以實現“精準扶貧”。經過一年的努力,新一輪農網改造升級已初顯成效。
電動旱區灌溉機井 不再為“看天吃飯”發愁
據悉,今明兩年,廣東電網將投資1.1億專項用于機井通電。
“機井就是利用動力驅動水泵提水的水井”。在粵西湛江,受厄爾尼諾現象影響,去年上半年徐聞和雷州遭遇大旱,農作物大面積減產甚至絕收,老百姓生產生活用水受到嚴重影響。
相關負責人介紹,湛江耕地廣闊,抽水灌溉用電需求大,主要集中在徐聞縣、雷州市及遂溪縣部分地區。目前,這些地區的機井電源主要來自村里的公變,由于機井抽水灌溉面積廣,但位置非常分散,導致供電范圍大、供電半徑較長,用電質量得不到保障;現有的農業抽水灌溉用電設備和線路因缺乏專業維護,過載及老化嚴重,“蜘蛛網”式供電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
“我們對機井通電工程項目進行了仔細篩選和精心規劃,為的是切實解決農戶的需求”,為了“把錢花到刀刃上”,廣東電網湛江供電局建立了“規劃庫”,確保突出問題優先解決;此外,還與徐聞、雷州和遂溪三地政府簽訂《加快推進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作協議書》,將機井通電項目納入市政府督辦系統,列入政府考核機制,以更大程度形成政企合力,暢通項目推進。
據最新統計數據,湛江地區存在用電困難、具備改造條件的機井近4000個,涉及近300個村。為更好地保障農作物灌溉,提供充足的“電動力”,廣東電網計劃通過改造升級工程于2017年底前實現湛江機井全部通電。
電力“精準扶貧” 支撐百姓脫貧致富夢
“太謝謝你們了!不僅為我免費拉了這么長的線,連燈泡都給我裝上了。”50多歲的貧困戶李細弟對揭陽揭西供電局大溪供電所的工作人員連聲感謝,由于沒錢建設表后線,此前他一直使用山上的柴火和煤油燈,屋子的墻壁被柴火熏黑。連日來,在南網扶貧點揭陽揭西縣大溪鎮井美村,廣東電網揭陽供電局電力精準扶貧項目為當地的村民、特別是生活困難的貧困戶送上了“民心之禮”。
走進這個廣東省古村落,“不等不靠,找準原因去窮根;同策同謀,內外幫扶來發展”等宣傳牌在廣場、路燈桿及空曠處隨處可見。廣場上施工人員來來回回搬運各種建材進行修葺;村公所里南網駐村干部正準備將井美村的支柱產業姜薯種植視頻上傳到淘寶售賣;各個農網改造點完成的任務與日俱增,美麗的井美村煥發勃勃生機,正在一步一步脫離貧困。
據悉,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精準扶貧”等國家政策出臺后,廣東省揭西縣大溪鎮井美村被列為南網扶貧示范點。為最大程度發揮電力在扶貧攻堅的作用,供電部門協調聯動,集中精力推進井美村農網升級改造工程,為地方扶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堅強有力的電力保障。
以井美村為例,供電局投資240多萬元,針對供電半徑大、線徑小等問題新建和改造10千伏線路3700多米、低壓線路近3000米,優化并美化線路架設,消除安全隱患;新增配變2臺,容量515千伏安,有效滿足區域新增負荷需求;同時,在主線安裝具有自動化通信功能的故障指示器,未來村里的農網自動化覆蓋率將達到100%;此外,實現智能電表以及低壓集抄在每家每戶的全覆蓋。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當地新建樓房逐漸多了起來,宅基地也逐步向村外圍擴建。從前的電力設施沒有在外圍設置電源接入點,這對外圍新建樓房用戶用電產生較大影響。隨著農網改造工程的推進,這種情況正在成為歷史,改造后戶均配變容量更加充足,也為后續農產品種養植、基礎設施改造等扶貧規劃的推進送上了“給力”的動力電。
革命老區舊貌換新顏 紅色旅游經濟蓬勃發展
在距離梅州豐順縣城65公里的龍崗鎮馬圖村,寬敞整潔的公路穿村而過,白墻黛瓦的自建房拔地而起,炒茶大棚、養殖基地、農家山莊、竹林疊翠,到處呈現一派欣欣向榮的綠色生態村鎮面貌。近兩年,廣東電網梅州豐順供電局對馬圖村實施農網改造升級,村里正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
當年紅四軍軍部舊址見龍居正是位于龍崗鎮馬圖村,面對見龍居舊址,仿佛能追憶1929年10月底那個秋風蕭瑟的秋季,朱德軍長帶著紅四軍官兵轉戰到了馬圖,戰斗在這片山川奇秀、祥和寧靜的土地上的圖景。
為助力馬圖村建設發展、重新“激活”革命老區,2016年初,豐順供電局對其實施農網改造,新建臺區100千伏安,改造低壓線路800米、高壓線路270米,大大縮短供電半徑。
“電壓穩了,用電安全了,大型機械進了村,農民們相繼把房子翻新,建了炒茶廠,以前不能用的家電,現在都可以使用了,我們村真的是開始大變樣啦!”說起新變化,村民笑得合不攏嘴。
當地有一種聞名遐邇的“馬圖茶”,吸引了中外游客。當年紅四軍在馬圖期間,軍民如魚水情深,朱德深知粵東人民生活艱難,讓隨員從馬背上卸下一大袋從閩西準備載到井岡山的茶種贈給馬圖村茶農。此后,茶農把朱德贈送的茶種精心培育,并把它命名為“紅軍茶”。
一按下開關,炒茶機就轟隆隆地轉起來,聞著滿屋的茶香,馬圖村村民彭偉眼里滿是喜悅,“原來我們這只能使用照明用電,炒茶、制茶還只能用手工,一天到晚人工都搭在上面了,產量還少,現在好了,只要一按機器,炒茶方便極了!” 彭偉還說,現在馬圖茶需求量大、供不應求,有了穩定的電作保障,下一步他還打算擴大規模。
村民饒應興的農家餐館也受益于新一輪農網改造升級。他經營農家樂,以前一到酷暑寒冬,由于地處低壓末端,供電半徑大電壓低,空調根本開不了,因此很少能有“回頭客”,餐館幾次瀕臨關閉。“現在電好用了,飯店里有了空調包間,各種廚房新設備也都用上了,來我這吃飯的游客越來越多了”,他喜不自勝。
“農網改造升級工程旨在從根本上補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短板,我們將以實際行動支持國家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步伐”,廣東電網基建部配網工程科科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