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公司本著怎么重視創新都不過分,怎么投入創新都不過分的原則,組班子,搭平臺,建機制,促轉化,讓公司的各項工作因創新而可持續,因創新而率先跨越。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共申請專利194項,其中申請發明專利45項,授權專利72項,在全省各縣市供電公司中排名第一。
班子是核心
公司成立了由經理任組長、技術骨干和高級技術職稱人員為成員的創新工作專家委員會,負責創新工作總體目標和創新方案制定。加強創新規范化管理,制作創新管理考評標準,將創新納入供電所考核和班組管理評分細則中,制定“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申請專利”這幾個環節的評分標準,努力營造人人參與創新的氛圍。實行創新工作進度看板管理,每個季度制作創新小組專利申報進度看板,下發至各創新小組,讓各小組知道自己的創新工作開展情況,按期完成季度專利申報任務。
平臺是載體
設立“揚帆”創新工作室,負責科技創新、安全創新、管理創新、服務創新等創新工作的推進和落實。工作室下設18個創新小組,依據工作室下達的研發課題,開展課題研究,提供創新思路。為了帶動公司的年輕人進行技術創新,創新工作室每季度組織一次科技創新講座,分別為公司營銷、生產、供電所等三部分人員召開技術創新研討會。另外,還主動聯系山東大學電氣學院、計算機學院的博士生導師來公司指導技術創新,帶領人員到山東省電力科學院機器人攻關團隊參觀學習。這些都開闊了公司員工的眼界和思路,提高了大家的創新熱情。
機制是保障
按照“實踐鍛煉、放手使用、激勵人才”原則,將創新成果與獎勵掛鉤,廣泛發動每一個專業、每一個層面、每一名員工,學習新知識,培育新技能。廣泛實踐,開展多種形式的技術攻關和小改革、小發明、小改造、小設計、小建議等“五小”創新創效活動。加強創新統一管理,制定下發《關于規范技術創新成果申報工作的通知》,由創新工作室統一進行專利申報工作。加大創新工作獎勵,制定了《創新成果獎勵辦法》,每月按期對獲得授權專利的職工進行獎勵。同時,開展月度創新之星和創新團隊評比活動,對獲獎個人和團隊在公司進行公示和宣傳,調動員工的創新積極性。
轉化是關鍵
為將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公司專門建起100畝的“創新基地”,確定科技創新項目,研發和制作創新樣品;6000平方米的“創新實訓場地”,制作和實驗改造創新成果;4000平方米的“創新成果應用推廣車間”, 進行創新成果的實用性培訓、批量生產和現場推廣應用。三大創新基地構建成了”技術攻關——專利申請——產品推廣”產業化模式,實現成果研發和推廣應用的有效銜接。
今年年初,李琛發明的低壓防雷器研制成功,填補了國內低壓防雷技術的空白。李琛將該技術拿到轉化基地,進行批量試驗、生產,目前已經生產3000塊,在全縣推廣使用。在今年6月份的兩次雷雨天氣里,應用低壓防雷器的低壓智能表、采集器及通訊線無一受損。而此前,雷雨天氣,以上設備受損率高達35%。
自創新基地建立以來,60余項專利產品在此生產制作,22項專利產品應用于變電檢修、電氣試驗、臺區建設等生產現場,實現直接經濟效益100余萬元。 (王保華 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