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都江堰市玉堂鎮龍鳳村時,眼前的斷墻廢墟讓黃健勇的鼻子驀地酸楚了起來。
作為雙流供電局主管農電安全工作的一名管理人員,黃健勇有著豐富的農電管理經驗。從5月17日他帶隊到都江堰供電局玉堂供電所進行對口支援算起,已經整整3天了。5月20日,他按照安排,帶隊到受災較重的龍鳳村檢查全村的電力狀況,并為安置點搭接臨時電源。
龍鳳村坐落在趙公山上,住房大都已在地震中塌陷,山腰一塊平地上支起了許多帳篷,這就是300多戶村民臨時住所。而黃健勇等人的到來,讓住在帳篷里的村民們激動不已。看著這些神情憔悴的災區群眾,黃健勇更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責任。
由于臨時安置點人數不多,電源安裝工作進行得很順利。當安裝完臨時安置點的電源后,隊伍開始轉移到山上檢查全村的電力狀況,真正的困難和挑戰這時才剛剛開始。
同絕大多數村莊一樣,龍鳳村村民的居住很分散。要檢查全村電力狀況,就幾乎要翻遍整個趙公山。山路上堆滿了在地震中掉下巖石土堆,不時發生的余震將山上的石頭土塊噼啪震落,使上山的路充滿了危險和不測;碰到有些被完全毀掉的山路,大家就只有繞道前進。結果有的平時只需要半個多小時的山路,這時竟要花二、三個小時。有時爬了四、五個小時的山路,僅僅是為了檢查一戶人家用電狀況。一天下來,有時只能檢查10來戶人家,第二天起來,周身都痛不可當,但大家還是得繼續上山進行頭天的檢查,工作進行得十分艱難。
這個時候,“頭”的作用就顯得非常重要了。黃健勇始終以他一貫樂觀和幽默來鼓舞大家;始終堅持在現場,在他的帶動下,農電施工人員都能以飽滿的精神和旺盛的斗志投入每一項電力搶險工作。
有一次臨近中午,一個班組的工作遲遲還未完工,他便讓其他班組的人員先撤回去,自己留下來指揮施工。正在緊張進行的時候,一次強烈的余震突然襲來,大地猛地一抖,幾十米外一處早已傾斜的圍墻“嘩啦”一聲垮下,隊員們一下緊張起來。黃健勇當即命令大家都撤到安全處,待余震結束后,他帶頭進入施工現場,鎮定自若地笑道:“就這么抖一下,也沒什么大不了的,來吧!”在他的帶動下,隊員們很快消除了恐懼,重新開始了工作。
在整個電力搶險過程中,他表現出來的鎮靜和豁達,贏得了隊員們的尊重,大家都親熱地稱他為“黃隊”。
對于這支遠道而來的同行,都江堰供電局玉堂供電所所長左勁表示出極大的尊重。在他眼里,雙流供電局派來的這支農電隊伍是一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的電力隊伍,真正體現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幾天的戰斗情誼,很快拉近了他們和玉堂供電所員工之間的距離,盡管黃建勇和左勁兩人年齡相差10多歲,但兩人見面時還是親熱地拉著手,互稱“黃哥”、“左哥”。
23日,黃健勇接到為都江堰4000多人的第二安置點進行電力施工的任務。這時,他剛剛回家準備休息,接到命令,二話不說,立即帶隊趕赴都江堰。
在施工中,黃健勇帶領全體農電施工人員,在雙流局的統一指揮下,加班加點,迅速推進施工進度。實在疲倦了,就地休息一下,喘口氣,又投入工作;由于白天天氣酷熱,高強度的施工使他的衣服很快就被汗水打濕,又很快被體溫烘干。就這樣,衣服濕了又干,干了又濕,僅半天時間,前胸后背就起了一道道白色的汗漬。在他的帶動下,全體農電施工人員都以一當十,快速推進施工進度。在他和全體施工人員的全力奮戰下,到23日晚終于順利完成了第二安置點的全部施工任務。
或許數字更能說明他和隊員們在抗震保電工作中的成績:從5月17日到28日的12天時間里,他和隊員們共處理10千伏缺陷72處,處理低壓線路缺陷263處,新架設10千伏線路1.7千米,檢查低壓用戶線路2779戶,正常送電1914戶,搭接臨時用電600余戶……
其實,電力的送達,不僅僅只是照亮了黑暗,消除了孤獨,更點亮了災難中人們的希望。(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