漣源是湖南很重要的一個產煤區,但煤產量卻無法滿足周邊地區化工、鋼鐵、發電等能耗產業的高需求。供不應求的煤炭,按理說應以市場調節的方式提高價格,卻走向了摻雜使假的另一個極端。這背后有著怎樣深層次的原因?
2008年7月,在湖南漣源市一個偏僻的小山村里,簡易的粉碎機轟轟作響,幾個當地人在一個竹竿搭成的棚子里,將成堆成堆的煤矸石、油土粉碎,摻雜到原煤當中,再成車成車地運往電廠。漣源是湖南很重要的一個產煤區,但煤產量卻無法滿足周邊地區化工、鋼鐵、發電等能耗產業的高需求。供不應求的煤炭,按理說應以市場調節的方式提高價格,卻走向了摻雜使假的另一個極端。這背后有著怎樣深層次的原因?
摻假煤炭泛濫成災
金竹山火力發電廠是我國五大發電集團之一,是大唐華銀電力)股份有限公司設于湖南婁底的子公司?,F階段使用的電煤均發熱量只有3000大卡,這離鍋爐原設計對電煤的要求4162大卡相去甚遠。機組發電耗煤量很大,為了避免同其他行業用煤發生沖突,考慮到湖南整體煤質水平,金竹山火力發電廠在設計之初,就選擇了國內第一臺燃燒劣質無煙煤的機組鍋爐。但由于近來所進購的電煤質量太次,摻雜了大量煤矸石、油土、雜物和水,不僅發熱量低,而且灰分高,造成機組不堪負荷、磨損大,經濟效益急劇下滑。
比方說,單機額定功率60萬千瓦的發電機組設計標準耗煤率250噸每小時,而現在45到50萬千瓦負荷時,至少每個小時要“吃”煤350噸以上,而且滿足不了調度的要求。鍋爐運行安全受到嚴重威脅,隨時都有可能滅火停機。一旦鍋爐滅火,重新燃火轉鍋要40多萬元的成本,耗燃油60余噸。
同時,由于電煤在入鍋爐燃燒前需碾磨成粉,過多的雜質對制粉設備要求提高,以前4套制粉系統即可滿足發電需求,現在6套設備一同上馬都差強人意了,還必須滿功率運行?;曳诌^高則使得鍋爐磨損,甚至爆管,嚴重影響使用壽命。隨之而來的,是除灰系統的滿負荷運轉。這一系列的連鎖反映,造成電力、設備維修費用加大,電企運行成本增加,惡性循環進一步加劇。
電煤摻假無疑是令金竹山火力發電公司采購部工作人員最頭痛的問題,可明知是假煤,還要硬著頭皮買,這又是為何?金竹山火力發電廠運行副總工程師胡新明說,好煤難求,不要摻假煤機組都得停。據了解,金竹山煤坪里只剩下一萬噸電煤,一天就燒完了。湖南長沙、益陽、石門等電廠的電煤也只有三到五天的庫存量。
因而只要煤炭質量不是太次,金竹山火力發電公司便收購了。在金竹山電煤卸煤坪,工作人員永遠在和煤販子們較著勁,對付各種花樣繁新的摻假手段。小車裝好煤,大車裝差煤;煤炭分層裝,上層是好煤,下層煤摻假;分區域充水,煤炭表面是干的,底下是濕的……工作人員即便采用了三道質檢程序,層層把關,仍然有大量低于2000大卡的煤混入廠中。
利好政策見效甚微
由于電力緊缺和國家大量關停危險小煤窯等原因,全國煤炭從去年起一直處于供不應求的態勢。7月中旬,湖南省電煤庫存僅93萬噸,比去年同期減少120余萬噸,預計電煤缺口將近三分之一。至8月上旬,湖南電力供應缺口高達30%,對電煤的需求進一步加大。
為了改變這種情形,確保電力正常供應,自7月1日起,國家發改委將全國銷售電價平均每度提高2.5分錢。同時,對煤價采取了臨時價格干預措施。早在4月8日,湖南省委副書記梅克保前往漣源,主持召開湖南省煤礦瓦斯抽放利用和調煤保電工作會議,強調“要千方百計抓好調煤保電工作,加快復產補損”。
7月15日,梅克保在全省調煤保電工作會議上說,全面貫徹國家發改委關于調整電價的政策,對電廠銷售電價,由0.52元每度增加到0.545元每度,并再次強調要調煤保電。除了統一部署,為鼓勵煤礦企業多產電煤,湖南還出臺了優惠政策,每噸電煤定額補貼35元,并獎勵20到40元。
一方面,國家提高銷售電價是為了減少電廠損失,確保電力供應,然而成效卻差強人意。胡新明告訴記者:“電煤價格從去年開始,每噸上漲了近100元。即便2.5分全部補貼給我們,換算下來大概是每噸電煤補貼60元左右。實際上,2.5分上漲的收益,需分配給許多地方,如電網建設、電廠脫硫成本的補貼、新能源補貼等,真正補貼給我們的并不多,遠不能夠彌補損失。每發一度電,虧損6分錢。1至5月份,我們累計虧損了1.5個億。”
另一方面,煤企和煤販子們也絲毫沒有手軟。煤價2007年7月份起就一路上揚,當時6000大卡的山西優混煤從每噸490元至500元,到今年春節,煤炭價格形成井噴行情。煤炭“賣方市場”空前巨大,煤企和煤販子們為了牟取利益的最大化,自然將煤炭賣給價位更高的買家。但發改委對煤價采取干預措失后,煤價低于早先的市場價格,煤企和煤販子們利潤下降。在利益博弈之下,煤炭摻假的問題從一開始的遮遮掩掩,到后來愈演愈烈,成為了電廠發展最大的絆腳石。
對此,胡新明有苦難言,他認為電企“吃煤”就像在吃“救濟糧”,有量無質。各級政府盡管實施了各種措施,但仍解決不了實質問題。
目前,我國實行的是煤炭價格雙軌制,也就是計劃煤和市場煤共同存在。重點合同煤主要是指每年年底的煤炭計劃會上,電廠同煤炭企業簽署的合同,這部分煤也被稱作計劃煤;非重點合同煤也被稱為市場煤。整個電煤市場計劃煤和市場煤的比例在6:4左右,在保證電煤供應的政治任務面前,大型的正規煤炭企業不得不停了“市場煤”銷售窗口,全力保證重點合同內的電煤供應。這又使得市場煤的價格更加陡峭起來,從而致使電廠在電煤緊缺時,無法承擔購買質優煤所付出的高昂代價。
燃煤之急待標本兼治
中國能源網CIO韓曉平早前曾表示:“受電煤上漲所累,投資者對于電力行業信心不足,電力企業融資能力很弱,資本市場一直低迷。發電企業早已不堪重負?!蹦壳?,上網電價由國家嚴格管死,電廠電發越多,虧得越多,據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發布的數字顯示,截至5月底五大電力集團已整體虧損27億元。
各方分析認為,上網電價漲價只是過渡性的,漲價根本不是重點,只能是治標不治本。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統計信息部主任薛靜早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表示,漲價是一個短期的效應,解決煤電聯動問題的核心還在于要形成買賣雙方正確的交易機制,需要市場去配置資源,來體現供求關系。而不是煤價上漲引起電價上漲,而又導致煤價上漲的惡性循環。
實際上,由電、煤博弈所引發的一系列問題逐漸升溫,成為各方關注的重點。7月24日,國家發改委再次發出通知,要求進一步加強和完善電煤價格臨時干預措施。措施包括:公布主要煤炭生產企業電煤銷售價格;制定主要港口和集散地動力煤最高限價;加強對重點電煤合同兌現率的監管等。
有關專家認為,可以逐步放開電力產品的價格管制。對于小的電力用戶來說,電廠實行真正意義上的競價上網,電網向電廠批量采購電力產品后,再向小客戶銷售,采取收取批零差價的辦法獲得差價利潤;而對大的電力用戶來說,電廠可以和用戶直接簽訂供電合同,電價由電力供求企業自己敲定,電網充當電網“公路”的管理者,采取收“過路費”的形式來收取過網費用,以解決煤—電廠—電網之間的矛盾。
“煤電之爭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供求關系,而在于體制問題。除了電煤放開和電價管死這一制度矛盾外,缺乏統一的協調機制和管理部門也是重要原因。所以要解決煤電之爭的根本,就要從體制上來改革。”胡新民說。
金竹山火力發電公司也在積極采取辦法,試圖改變企業的尷尬境地。如由企業合作開采煤礦,實現煤電連營,繞開難以馴服的煤價;煤質方面,則通過與質檢部門配合,實施煤炭進電企強制性標準。
下半年按照部署,湖南主要火電廠年度計劃電量要達174.85億度,考慮今年來水偏枯影響,另外需增發電量70億度,這無疑是對湖南火力電企前所未有的挑戰。(《中國質量萬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