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賓
直到現在,中國五大電力集團與各煤炭企業的電煤合同仍然一單未簽,膠著狀態在繼續。這對兒冤家的博弈何以遭遇如此困局?
和這些年的矛盾糾結不同,在上世紀90年代,電煤之間曾經有過一段和諧時光。
“更早的時候我國的電力行業是計劃經濟,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為解決國內電力緊缺的局面,引進了很多國外的電力公司,他們帶來了一些新的經營理念。比如說要求簽署長期供電協議、長期燃料供應協議、長期供水協議等一系列協議。而協議的期限一般根據電廠的生命周期定為20年。”中國能源網CEO韓曉平向記者介紹,后來當時的國家計委(現在的發改委)和中國國際工程公司接受了這種做法。在項目審核的時候也要求項目方提供相應的協議,比如和電力公司簽沒簽供電協議,電力企業和煤炭企業簽沒簽燃料供應協議,這樣就逐漸形成了一個和電廠壽命差不多的長期協議機制。
而這種模式是國際上廣泛應用的,包括英美等國家。
到了上世紀90年代后期,美國和英國等國家在電力改革的過程中走偏了方向,鼓吹電力全部現貨化交易,也就是“競價上網”。不過當時他們所說的“現貨化”主要指的是天然氣電廠,燃煤電廠還在繼續執行長期協議機制。“而我國在學習的過程中學過勁兒了,在燃煤電廠的交易中也鼓吹現貨化。”這就導致電煤長期協議開始瓦解。
而到了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來臨。這時國內企業感覺當初和外商簽訂的一些協議吃虧了。“1998年之前是缺電,但金融危機之后不缺了,電力建設過剩,煤炭價格陡降,電力公司發現用周圍小煤礦用卡車運來的煤比火車運來的煤還便宜,于是就選擇便宜的煤,不執行協議。這就把電煤之間的機制完全破壞了,造成當時很多煤炭企業特別困難。”韓曉平說。到此,長期協議模式被破壞。“1993年的時候這個機制建立,到2000年的時候基本上完全崩潰了。”
然而,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2002年,隨著國內經濟快速增長,電力供應又出現了緊缺,再加上當時的國務院總理朱镕基提出“三年不建火電”,煤炭企業的建設也滯后了,這就造成了煤炭供應緊張。而且隨著中國加入WTO、房地產的大力開發等,整個電力需求增長特別旺盛,電力供應一直短缺。從2002年開始一直到2007年,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結果就是煤炭、電力需求增長太快。
電煤之間的爭端和矛盾由此不斷升級。因為沒有長期協議,全部是現貨交易,所以每年煤炭企業都會抬高煤價,而電力企業也就相應的提高電價,所以長期出現了煤電聯漲的現象,只漲不降。但在2008年遭遇金融危機之后,電力企業和煤炭企業之間的價格底線相差已經太大,再也談不攏。
對于國內一直在呼吁的“煤電聯動”問題,韓曉平有著自己的看法,“大家一直在呼吁煤電聯動,這里面存在的問題是,我們中國是大企業政治,很多人只提價格改革而不提機制改革。因為機制改革會動很多人的奶酪,而價格改革只會使一些人的盤子里有更多的奶酪。”
韓所說的機制就是長期協議機制,在他看來,這是全世界通用的做法,也符合電力市場的規律。“美國再怎么改革也沒有建立煤炭期貨和現貨市場,長期協議的模式是不能動的。因為煤炭企業有了長期協議之后貸款會很容易,他們也會有動力保證生產的安全,因為一旦煤炭供應不上,煤礦就歸別人了;反過來電力企業也是一樣。這樣就形成一個互相牽制和監督的機制,比安監局的監督要有用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