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以南漳縣為例,農村電網主要形成于20世紀60—80年代。1999年,南漳縣進行了第一次農網改造,全縣農網中低壓工程覆蓋率達到95.6%,高壓工程完成計劃投資規模92%,全縣農村綜合臺區(一臺變壓器所管轄的區域稱一個臺區)1166個,基本滿足了當時農村用電所需。但是,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用電量驟增,其安全狀況和供電能力已無法滿足新時期農村用電需求,供電“卡脖子”問題突出。具體表現為:
農網建設水平落后。由于受當時條件、技術、設備和資金等因素的影響,辦電標準很低。電網結構不合理,網絡等級低,供電半徑大,導線細,壓降大,電壓質量差,只維持在“燈著滾子轉”的水平上。很多設備因陋就簡,只換了水泥線桿、用戶電表和原來以鐵絲代線的部分線路。如南漳縣清河區51個村民小組,通三相四線的只有19個,還有32個村民小組不通三相回線電。只有4條10KV供電線路,變壓器31臺,供電3570戶。
輸配電設備老化。目前南漳縣農村入戶線路絕大多數是25裸體線,有的僅僅只有一根銅芯連著,遇到刮風下雨,就斷線路。其它電網設備絕大部分是90年代的產品,經過10年的運行和風吹日曬、雨雪侵蝕,老化嚴重,健康水平低,安全性能差。
用電量增大,遠遠超過當初設計能力。大多數臺區都是80年代辦電時配設的50KV變壓器,平均每臺變壓器管120戶左右。35KV、10KV線路長,擋距大,損耗大,影響供電質量,供電能力差,難以滿足用戶需求。如南漳縣清河區黃蓮樹村11、12組共103戶420人,家家都有電視機,80%的戶有電冰箱、洗衣機,20%的戶有空調、電磁爐等,每到晚上七八點用電高峰時,40瓦燈管帶不動,60瓦的燈泡是紅的,彩色電視看不成,更別說用洗衣機和空調了。
二
農村電力滯后問題的存在,一是影響了農村經濟的跨越式發展。不少有創業意向的農民工反映,這幾年外出打工學到了一門技術,積攢了部分資金,很想回到家鄉選擇一個項目創業,但沒有現成的供電條件,要重新架一條三相四線供電線路,按照電力部門的規定,個人投資太大,既投不起,也不劃算,只能再等等看。二是不利于國家家電下鄉這一惠民政策的全面落實。當前,隨著國家一系列惠農政策的實施,家電下鄉補貼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購買家電的積極性,豐富了農村集貿市場,提高了群眾生活質量,加快了新農村建設進程。可部分農民反映說,本想抓住國家家電下鄉政策的機遇買回一些家用電器,但由于電源布點不夠,變壓器容量小,電壓過低等原因,導致用電不暢,根本無法正常使用。三是不利于拉動農村這一廣闊的消費市場。近年來,我國農村的消費環境在逐漸改變,道路、電信、自來水等在一些地區已有所改善,但使用家用電器,最重要的基礎是電。我國有2億多個農民家庭,如果農村家電普及率提高1個百分點,就有數億元的家電市場需求,可見電網落后成了農民使用家用電器的攔路虎,制約了家電產品在農村的普及。
三
農村電網改造是一項投資巨大的惠民工程。電力作為先行工業,要求比經濟發展具有超前的速度。為此建議:
一、電力部門應對農村特別是山區農村電網的現狀進行一次全面普查,根據各地區經濟發展狀況和發展方向,從經濟發展遠景目標出發,跳出“修補圈子”,盡早動手,高起點、高標準制定農村電網建設改造規劃,逐級申報立項審批。
二、國家和省級電力部門加大對農電投資的力度,及時啟動新一輪農網建設改造工程。將農村電網納入低電壓改造范圍,作為新農村建設電氣化配套改革重點,合理配置電網資源,逐步形成結構優化、布局合理、技術適用、供電質量高、電能損耗少的先進農網。
三、組織人員對農村電網危險點和安全隱患進行全面排查,對安全狀況較差的中低壓線路進行改造,對老化嚴重的配電盤、電容盤進行維護更新。對存在表箱銹蝕嚴重、供電半徑過長、配電超負荷、中低壓線路健康狀況差等問題的村,和因缺乏資金來源未能對農村電網進行持續改造,導致供電設施老化現象嚴重的村加緊改造,徹底解決農村電壓低、用電“卡脖子”的現象。
四、加強電力企業維護管理人員的業務技能培訓,積極推廣農電新產品、新技術,提高農村電網維護管理水平和技術水平。加大電力設施保護力度,嚴厲打擊盜竊、破壞電力設施的行為,為農村經濟跨越式發展和農民生產生活需求提供強有力的電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