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電價改革又一次被推上了風口浪尖。據多家媒體報道,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國家電監會聯合制定的《關于加快推進電價改革的若干意見(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意見》),已結束內部征求意見的程序,有望于近期出臺。相關分析人士認為,這意味著作為電力改革三大任務之一的電價改革即將拉開帷幕。
盡管記者沒有從上述部門獲得相關《意見》,但從近段時間以來,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電監會、國家能源局三部委舉措頻出不難窺出些許改革端倪。
近日,三部委聯合下發了《關于規范電能交易價格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從發電企業與電網企業的交易價格、跨省區電能交易價格以及電網企業與終端用戶的交易價格等方面對電價行為進行了全面規范;19日,三部委聯合下發《關于遼寧撫順鋁廠與發電企業開展電力直接交易試點有關事項的批復》,標志著電力用戶與發電企業直接交易試點正式啟動。這一系列舉動均表明政府進行電價改革的力度和決心,也被業內人士解讀為電價改革將提速的先兆。
實際上,國家一直在電價改革方面進行著有益的探索。相關資料表明,1985年以來,我國在電價方面先后推行了“還本付息電價”、“燃運加價”、“經營期電價”、“標桿電價”、“競價上網”、“煤電價格聯動”等多項政策;2003年7月,國務院出臺了電價改革方案;2009年3月5日,電價改革第一次被明確提上《政府工作報告》的高度,溫家寶總理指出:“2009年將繼續深化電價改革,逐步完善上網電價、輸配電價和銷售電價形成機制,適時理順煤電價格關系。”
然而,時至今日,電價改革遲遲沒有邁出實質性步伐,現行電價機制存在許多矛盾和問題。有消息說,《意見》明確指出了這些問題,一是廠網分開后沒有形成有效競爭的電力市場和運行規劃,上網電價仍實行政府定價;二是輸配資產不分,科學合理的輸配電價體系尚未形成;三是銷售電價交叉補貼嚴重,電網企業單一購買的市場格局尚未打破,用戶缺乏用電選擇權。
電價改革推進不利,也使得發電企業怨言頗多。“計劃電”與“市場煤”使得煤價高漲而又無法向下游傳導,電力企業的盈虧完全靠政府的電價調整。矛盾的存在和積累,使得電價改革勢在必行,而當前長期存在的供需矛盾明顯緩解,也為推進電力價格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機遇。
的確,作為市場化慢、公共服務性很強的電力行業矛盾重重,電力產品的定價機制也是最難啃的“骨頭”之一。那么,電價改革到底何時改、怎樣改?電價離市場化有多遠?能否擺脫“一改就漲”的狀況?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有分析說,市場機制的建立和電力市場的培養,是這次電價改革的重頭戲,具體包括“推進電力用戶與發電企業直接交易試點”“構建有效競爭的電力市場體系,實現競價上網”“開展大用戶與發電企業雙方交易試點”“放開新核準機組上網電價”等。據悉,除了自然壟斷環節的產品價格由政府制定,包括“輸電、配電和調度”三個環節,非壟斷環節的產品價格由市場形成,以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
實行競價上網后,銷售電價與上網電價實行聯動,將徹底改變以前政府定價的上網電價機制。假設未來電企主要成本——煤炭價格波動,上網電價方面可以把上漲成本向下游傳導,對于大部分電力上市公司來說,可以穩定利潤預期。國金證券(21.64,0.00,0.00%)分析師認為,如果上述政策在未來12個月內成為現實,目前的行業產輸配電體系將逐步發生根本性變革;在這個過程中,靠近大的用電負荷、且自身發電成本具備競爭優勢的發電商將逐漸占有優勢地位。電價由僵化向市場化調節的轉變將成為電力股估值提升的催化劑。
需要注意的是,電價水平僅僅是電價改革的一方面,電價改革還包括電價結構和電價與其他能源的比價。專家指出,電價結構不合理,交叉補貼嚴重,被補貼用戶電價水平偏低,與其他能源比價不合理,不僅會造成電力能源的浪費,而且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電力市場化改革的進程。
國家發展改革委網站曾刊載《近期能源資源產品價格改革進展》一文指出,電價改革的最終目標是發電、售電價格由市場競爭形成,輸電、配電價格由政府制定。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推進,這一目標終將漸行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