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近日召開的中國風電發展論壇上了解到,我國去年新增風電裝機容量達到624萬千瓦,位列全球第二;總裝機容量達到1200萬千瓦,成為全球第四大風電市場。預計到明年我國風電裝機容量有望達到3000萬千瓦,躍居世界第二位。
中國能源研究會能源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朱成章認為,由于這幾年風電產業處于暴發性增長階段,利潤空間大,導致各地投資風電產業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從全國情況來看,整個風電產業出現了非理性繁榮的現象。
朱成章:中國風電資源吹的泡泡太大了,有的說有20億千瓦,有的說有10億千瓦。我認為這些數字問題很大,對我們的能源戰略和風電位置影響很大。
中國風能協會的數據顯示,在短短的幾年內,中國風電整機制造企業從2004年的6家急劇擴張到了現在的70多家。此外,風電設備部件制造企業總數也已超過百家,僅葉片廠就有50多家。從企業產能計算,已經超過市場容量。
中國水電新能源公司董事長王宗敏說,涉足風電產業的企業越來越多,出現了"行業大、企業小"的現象。
王宗敏:目前國內已經有70多家設備制造商,從設計產能上說遠超過未來市場所需,這也是國務院限制批準新的風電制造商再進入的主要原因。現在真正有規模的、年供貨超過1000臺的企業,只有3家,剩下大多停在圖紙階段。我們風電行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據了解,目前國內風電企業大多處在相對附加值低、能耗高的環節,很多屬于"來料加工"型,整機國產化還有待時日。中國風能協會鑒衡認證中心副主任陳雪松介紹說,現在風電制造企業大多通過購買國外技術或生產許可證進行生產,受人才、技術、工藝和材料等多種因素制約,尤其是在電機制造、系統控制等核心技術方面,企業自主創新和消化吸收引進技術的能力還有待提高。
陳雪松:風電的零部件主要是葉片、齒輪箱發電機都要進口,隨著國產化的推進已經基本解決。下一步主要是風電的軸承制約了發展,葉片雖然國產化了,但它的關鍵原材料都是進口,成本占50%。如果實現國產化,將大幅度降低車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