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N記者從國家發改委獲悉,此次除銷售電價上調之外,各省區的上網電價也做了部分調整。陜西、甘肅等10個省區市燃煤機組標桿上網電價適當提高,而浙江、上海和江蘇等7個省區市燃煤機組標桿上網電價將適當下調。并且提高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標準。
上周末,國家發改委已經同各省商討完畢。盡管業界對于電價上調的預期上升,“考慮到多方面的因素,電價此前一直遲遲未動。”電力部門的一位官員在接受CBN采訪時表示。
彌補電網虧損
國家電網公司此前向CBN記者表示,今年1~8月該公司累計支出購電費用5938億元,其中因火電機組上網電價單邊上調,和墊付脫硫加價補貼資金影響,購電費增加382億元,預計全年將達到600億元。
去年,國家發改委在7月1日和8月20日分兩次對電價進行調整,其中上網電價平均每度提高了4.14分,輸配電價平均每度提高了0.36分,銷售電價平均每度提高了2.61分,由于后一次電價調整,只上調了上網電價,而對終端的銷售電價卻暫時未做調整,導致兩大電網公司的直接出現虧損。
“發電在整個電力行業的成本約為60%~70%。其余的則是電網企業的輸配成本。”上海大學教授、國家電監會專家組成員言茂松在接受CBN采訪時表示。
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司長曹長慶在昨天的通氣會上表示,去年8月20日調價后,由于當時通脹壓力較大,且金融危機已經給經濟發展造成沖擊,電網企業銷售電價沒有同步調整,導致購電成本劇增。今年1~8月,國家電網和南方電網公司虧損161億元,同比減少利潤238億元。
兩大電網的資產負債率都已經非常高了,如果再讓電網承擔上網電價的2分價差,可能會直接影響到銀行的還貸,那將是一個可怕的后果,這是任何一個部門都不愿意看到的,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表示。
從國家電網公司透露的數據看,由于去年前9個月,國家電網虧損160.5億元,國家電網所屬30個地方公司中有25個公司虧損。
產能結構調整
“由于此前西部的電價基數較低,而東部的電價基數較高,并且西電東送的價格偏低。”韓曉平在接受CBN采訪時表示。
此次電價調整,對于行業影響明顯。CBN從國家發改委獲悉,銷售電價上調2.8分之后,有色金屬行業利潤將下降7.6%,采礦業下降5%,建材行業下降3.7%,而化工行業和制造業將分別下降2.8%和0.3%。
“這對于高耗能行業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而且由于此次調整的是非居民電價,因此對于商業也將是一個較大的影響。”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中國價格協會理事許光建在接受CBN采訪時表示。
受昨天電價調整影響,金屬期貨普遍上漲。證券市場上,電力、鋼鐵板塊全面上揚。
新能源電價有望近期出臺
為減排二氧化硫,大幅度減少酸雨,近年來,中國燃煤機組普遍安裝脫硫設施,使得電網企業需支付的脫硫加價資金增加,需要通過提高銷售電價疏導。
“另外,中國風電、太陽能發電等可再生能源迅猛發展,目前在電價中收取的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資金不敷使用,需要提高標準。”中國可再生能源協會的一位負責人在接受 CBN采訪時如此表示。
據統計,自2005年底至2008年底,全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增加了868萬千瓦,增長了703%,其中,風電裝機增長了695%,且繼續呈現快速增長的勢頭,需適當調整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標準。同時,脫硫電價政策需進一步完善,2007、2008年共有2億多千瓦的燃煤機組加裝脫硫設施,為減少二氧化硫排放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也導致脫硫加價資金需求越來越大,需要通過提高電價進行疏導。
因此,國家發改委的意見是,制定與完善鼓勵節能減排和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電價政策,對電廠脫硫實行價格補貼,對風力等可再生能源發電實行標桿電價,促進了可再生能源的發展。
此前,國家能源局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在接受CBN采訪時表示,確定上網電價之后,在光伏發電并網時,對電網的接入系統也將給予相應補貼,以激發電網公司參與光伏并網發電的積極性,解決并網難的問題。
電價改革起步
在此次電價調整中,國家發改委強調,將加快城鄉用電同價,工商業用電同價步伐,并按照公平負擔原則,適當調整電壓等級之間的差價。
并且,“要求各地研究階梯電價改革方案,居民用電分檔電價,對基本電量保持較低電量,用電越多、價格越高。”國家發改委的文件稱。
電網企業的成本有的是直接發生的經營成本,有的是以電力安全為名義上馬的調峰電廠,有的電網企業內部又存在補貼,有時甚至用購買的低電價來消化如三峽購電等高電價,這樣也導致了終端電價異常復雜。
此前,國家發改委和電監會對于電價改革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在東北地區建立區域電力市場,進行競價上網試點,取得了寶貴的經驗;會同電監會、國家能源局制定了電力用戶與發電企業直接交易辦法,放開了20%的售電市場。”國家發改委的文件稱。
此次調價,國家發改委對燃煤電廠實行標桿上網定價制度。新建機組投產后執行事先統一制定的標桿電價,改變了過去按項目成本核定電價的做法,并且實施煤電價格聯動機制,使電價及時反映煤價變化,將基礎能源市場價格變化及時傳遞給電力消費者。
“中國的電價交叉補貼很嚴重,并且到現在為止,商業電價其實是最高的,其次才是工業電價。事業單位電價和民用電價最低。”韓曉平進一步稱。
因此,根據國家發改委的改革步驟,在發電環節,實行“三試點一放開”,即進行大用戶與發電企業直接交易、建立市場平臺進行雙邊交易以及選擇部分電網開展競價上網試點,在具備條件的地區逐步放開新核準機組上網電價;在輸配電環節,逐步開展按“成本加收益”辦法核定電網輸配電價的試點,強化對電網企業的成本約束機制;在售電環節,繼續優化銷售電價分類結構,減少交叉補貼,建立有利于節能減排,引導用戶合理用電的銷售電價體系。
“這意味著已經拉開了調價的前奏。”許光建進一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