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之前的信息化主要指的是人類行為的話,那么物聯網時代的信息化則將人和物都包括進去了,地球上的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的溝通與管理,全部將納入新的信息化的世界。在物聯網的世界里,物物相聯,天羅地網。
物聯網的概念早在1999年就被提出,現已成為電子信息領域最受關注的熱點領域,被業界視作下一個超萬億元級產業,雖然迄今還沒有統一的定義,但大致是指通過射頻識別(RFID)、紅外傳感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把任何嵌入包含其信息的可識別智能芯片的物品與互聯網連接起來,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由此可見,物聯網最重要的職能是通過基于這些交互信息提供的智能決策和服務。
物聯網究竟會給人類社會帶來哪些變化呢?歐盟認為,物聯網的發展將為解決現代社會問題作出重大貢獻:健康監測系統將幫助人類應對老齡化問題,“樹聯網”能夠制止森林過度采伐,“車聯網”可以減少交通擁堵,“電子呼救系統”在汽車發生嚴重交通事故時可以自動呼叫緊急救援服務。
歐盟委員會副主席內莉?克羅斯介紹,最近在歐洲,有科學家在一幢大樓里安裝了2萬多個傳感器。大樓里的空調原來很費電,但是通過安裝傳感器,實現了節能30%。他說,在歐盟地區,建筑的能耗占到全部能耗的40%左右,如果歐盟建筑能耗能下降30%,就意味著歐盟地區總能耗下降了8%—10%。這對控制碳排放意義重大。瑞典目前已經在全國建立起了一個由85萬個智能電表組成的智能電子信息系統,從而讓電力公用企業足不出戶就可以對電力的使用情況進行遠程監控,電力公司再不用派人冬天冒著嚴寒去讀表了,用戶再也不需要靠評估來計算自己的能源消費量了,從而節省了大量的資金和能源。
中國移動通信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王建宙還解釋道:“物聯網通過傳感設備,把物體的各種數據和信息實時取下來,通過互聯網傳遞到處理層,再利用云計算和模糊識別技術,把收到的信息處理為對生產生活、工作經營有用的信息。例如,我們正和農業部合作,利用二維碼記錄牛羊等家畜的成長過程,到時候利用普通的手機就可以查到牛肉生產的全過程。‘物聯網’技術對于確保食品安全就能發揮很大的作用。”
隨著智能手機、無線支付、無線訂購這類日常智能應用的日益普及,智能交通、電子化醫療體系、智能化制造業、綠色信息技術等大型系統項目的不斷推廣,物聯網或許在5年到10年之后就會像現在的因特網這樣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