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階段混合動力汽車相關技術已比較成熟,基本不需要改變駕駛方式,產業化條件要求較低,也不需要配套基礎設施支持。混合動力技術的發展也能推動電池、電機、電控等技術升級,為純電動汽車產業化提供支持。”9月12日,在混合動力技術及推廣研討會上,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秘書長董揚表示,混合動力汽車是當前最適宜推廣的節能技術。
?????? 董揚介紹,此次會議旨在加快推動國內混合動力汽車產業化發展,實現技術交流、產品推廣及政策法規領域經驗共享,共同推動混合動力汽車商品化發展。當天,工信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部門領導、車企高管及業內專家都作了發言,顯示出發展混合動力車正逐步引起業內重視。
????? 此前發布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明確提到,將節能與新能源車并重發展,推廣以節能內燃機車和非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為主的節能汽車。至此,混合動力車有了更好的名分。
????? 盡管如此,混合動力車還是在國內市場遇冷。8月27日,廣州汽車搖號結果出現了冰火兩重天的尷尬,新能源汽車給出的960個個人指標,申請人只有170個,中簽率為100%。相反,普通牌號大受歡迎,有5萬多人競拍5454個牌照,中簽比例僅為10%左右。
????? 要知道,廣州出臺的限牌政策不僅為包括混合動力車在內的新能源車留出了1.2萬個牌照,還向購買這類車型的消費者補貼1萬元。以豐田凱美瑞為例,混合動力版較汽油車型的價格高出2.5萬元,1萬元的補貼雖然不足以覆蓋全部差價,但也是不小的補貼額度。
???? 對此,有人士分析,這是因為廣大消費者對混合動力車不了解,認為混合動力車也需要充電設施、電池質量不過關等。廣州市交通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表示,不少市民對節能與新能源車增量指標的認識存在誤區,以為這個指標只是針對新能源車,其實節能汽車也包括在內。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秘書長羅磊則認為,從搖號開始到結束前后只有8天,時間緊張導致了新能源車遇冷。
??? 但原因恐怕不僅僅是這些。實際上,非插電混合動力車等節能產品在國內各個城市的推廣都不太順利。根據中汽協公布的數據,今年上半年,總共只銷售了3905輛。純電動和插電式混動車型的銷量也屈指可數。
???? 有人士分析,混合動力車滯銷是由于缺乏政府的支持,國家政策對傳統混合動力車的補貼只有區區3000元,遠低于電動車6萬元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5萬元的補貼水平,不足以吸引消費者。而電動車滯銷是因為消費者擔心技術不過關、配套設施不完善等。
???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地方保護主義盛行。“有的企業向我反映,自己的新能源汽車到了別的地方賣不動,很多城市表示要補貼也得補自己當地的企業。”汽車咨詢專家賈新光說。??? 廣州的補貼政策被視為地方保護的縮影。因為按照其規定的條件,能夠選擇的在售混動車型并不多,真正能達標的只有3款,其中廣汽豐田的凱美瑞混合動力汽車成為最大受益者,也被看作是為豐田量身定做。“因為由于豐田和本田在廣州都有合資企業,廣州很樂意幫助他們推廣混合動力車型。”有人這樣表示。
??? ?據說,豐田和本田將充分利用廣州的鼓勵政策。兩家公司都將于明年在中國生產混合動力車,這樣有助于進一步降低車價。本田今年將在中國推出3款混合動力車, CR-Z、Insight和飛度。豐田將大力推進“云動計劃”,在長春組裝普銳斯,并將在常熟生產電池、電機、電子元器件和變速器。相反,其他企業的混動產品因達不到標準難以進入廣州市場。
???? 實施地方保護的不只是廣州。幾乎所有發布新能源車補貼的地區都有或多或少的地方保護。由于推廣新能源汽車需要政府部門給予補貼,地方政府不愿拿當地財政資金補貼其他地區的產品,地方保護主義的傾向就此產生。
????? 地方保護對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危害顯而易見。它讓新能源汽車推廣變為一種政治任務,破壞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不利于其健康可持續發展。新能源車在廣州遇冷,不僅反映出消費者對新能源車心存疑慮,可選的車型屈指可數更是對地方保護政策的諷刺。
????? 因此,無論發展混合動力車還是電動車,都需要從國家層面入手,拆除地方保護主義的藩籬,讓其與傳統燃油汽車一樣在各地自由銷售。“新能源車破殼要打破地方保護。如果某個企業有非常好的車,其他城市卻不接受,一定得等地方的車出來才能做,否則就不給補貼。這樣的話會阻礙發展,好產品推廣不了。”國家“863”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重大項目監理咨詢專家組組長王秉剛說。
????? 王秉剛總結,新能源汽車要“破殼”,一是產品要好,二是充電設施要保證,三是不能太貴,四是后顧之憂要解決。“新能源車難以破殼,一個原因是整車廠沒拿好的產品出來,雖然中央政府要求各地對新能源汽車應區別對待,但許多地方政府不愿意出這種政策,不想給這種優惠。”
???? 除了打破地方保護,賈新光認為,推廣混動和新能源車還需要提高排放法規。“推廣新能源車的實施主體是企業,研發主體、創新主體是企業。現在的問題是主體作用沒體現出來,都在等著國家鼓勵。在國外是什么辦法?用一根鞭子趕著做,這根鞭子就是法規,比如排放法規、節能法規。我們的鞭子還沒揮下去,企業就叫痛,我認為這個鞭子必須狠狠抽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