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變電站“落地難” 電力供應遇“瓶頸”
日期:[2014-08-29] 版次:[AG05] 版名:[新東莞·財金] 字體:【大中小】
近日,記者從供電部門獲悉,今年夏季東莞電網局部存在供電“卡脖子”現象,近半鎮街因變電站“落地難”,造成電網局部薄弱,導致部分區域出現停電、錯峰現象。據了解,供電部門將于年內落實上屯等5座變電站開工建設,進一步提升區域供電能力。
■新快報記者 田曉霞
局部存在供電“卡脖子”現象
據供電部門介紹,今年夏季用電高峰時期,東莞電網局部存在供電“卡脖子”現象。東莞局部區域存在18萬千瓦供電缺口。長安、虎門、厚街、洪梅、道滘、沙田、大朗、寮步、常平、橫瀝、東坑、樟木頭、黃江、大嶺山、松山湖、塘廈、清溪、鳳崗、東城、南城、莞城等鎮街絕大部分區域已達電網供電能力的極限。
供電部門表示,現有的電力設施已無法滿足經濟轉型升級和市民不斷增長的電力需求,錯峰用電等情況時有出現,供用電矛盾較為突出。而實際上又并非是無電可用,而是電力難以有效輸送到“客戶”手中。供電部門形象地打了個比喻——電力充足只是有了“汽車”,而作為跑汽車的路網——電網,建設情況卻不容樂觀。記者了解到,在電網建設方面,東莞至少落后3年,若不及時跟進,即使電源旺了,電網還是“卡脖子”。
多個重大項目用電無法解決
隨著東莞經濟好轉及轉型升級的不斷加快,供電需求也大幅增長。“十二五”以來,東莞電網最高負荷從2011年的1085.09萬千瓦上升至2013年的1176.406萬千瓦;供電量從2011年的579.35億千瓦時上升至2013年的617.2億千瓦時。今年7月24日15時50分,東莞電網負荷今年第九次創下新高,達1269.328萬千瓦,比去年電網最高負荷1176.406萬千瓦增長了7.90%。以東莞南城為例,該區2014年第二季度最高供電負荷達17萬千瓦,同比增長32.8%,預測2015年南城區最高供電負荷達 23.7萬千瓦,南城區電力供需缺口將進一步加大,電力供應難以支撐下一步的經濟發展。
實際上,供電部門已超前做好規劃,并落實了資金進行電網建設,但因征地、拆遷難,市區缺少電源點,造成電網局部薄弱,不僅不能新增用電客戶,而且用電高峰期客戶還有可能出現限電、停電情況。據統計,今年夏季,東莞核心區域電網供電能力明顯不足,導致目前多個房地產項目、大型商業項目等的報裝容量無法解決,如會展中心附近區的民盈大廈、萬科中心等項目的電源問題暫時無法解決。另外,因虎門港的電網建設遠滯后于經濟發展,導致虎門港宏川化工碼頭倉儲項目、虎門港益海嘉里糧油項目等一批市屬重大建設項目(主要集中在立沙島和新沙港附近)的用電需求無法滿足,直接影響東莞未來的經濟發展。
“公路”沒建好 輸電成難題
電力是以電能作為動力的能源。電力保障靠什么?首先要有電源的可靠支撐,二是要靠電網的有效輸送。
項目有了,資金也有了,開工建設不就可以了?許多人不能理解。然而,不知從什么時候起,臺區建設、線行布局、變電站選址,卻遭遇了尷尬:大家都需要用電,但都反對建在“家門口”。
供電部門指出,之所以會出現電力項目落地難的現象,主要在于電網建設存在“三難”:一是規劃選址落實難,二是線路通道選擇難,三是項目開工難。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長安鎮的220千伏振安輸變電工程,按規劃,該項目應該在2010年建成投產,但受到未能如期落實站址用地與確認線行等因素影響,該項目至今仍在施工建設中。另一個案例則是樟木頭220千伏東莞至角布雙回送電線路工程、110千伏鹿窩輸變電配套線路工程,供電部門曾多次與森林公園就該工程原線行改造等情況進行溝通協調,但雙方一直沒有達成共識。
類似情況在全市其他地方也存在,如東城的學前變電站,南城的中心變電站、雅園變電站,石龍鎮的黃洲變電站擴建等,均是解決城市負荷緊張的重要電網建設項目,但都因各種原因遲遲不能落地建設。
“電網建設項目需要一定的建設周期,在取得變電站用地及線路路徑協議情況下,110 千伏變電站的前期手續辦理需要2 年半時間,工程建設合理周期是13 個月;220 千伏變電站建設周期則更長,前期需要3 年時間,建設要18 個月。變電站如不能開工建設,周邊區域的供電將受到嚴重影響。”供電部門呼吁全社會理解和支持電力建設,爭取相關輸變電建設項目早日動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