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電網筑巢引來“孔雀東南飛”
電網筑巢引來“孔雀東南飛”
在浙江寧海縣長街鎮車岙村的后山上,占地100畝的孔雀園飄出輕慢的音樂聲,500余只孔雀飛舞嬉戲,活脫脫一幅“鶯歌雀舞”的畫面。8月27日,國網寧波寧海供電公司力洋供電所的工作人員走訪了這個孔雀園,為孔雀園主人穆曉剛提供上門服務。
電網升級,引發孔雀夢
32歲的穆曉剛是這個山岙村走出的為數不多的大學生,畢業后在杭州一家建筑設計公司賺著一份不菲的薪水。“為什么一個大學生不留城市,而回村當上一個又臟又累的養殖戶?”
穆曉剛說:“沒有農村電網的改造升級,我根本不會回到村里養殖孔雀。”
2011年春節過后,寧海供電公司投入40多萬元對車岙村進行了農村電網改造升級,村里的用電環境一點也不比城市差,線路粗了,村綜變增容了,農村更亮堂了。從父母親和小伙伴的嘴里得知這一變化后,穆曉剛毫不猶豫地辭掉了工作。毅然回到家鄉當上了飼養孔雀的園主。
在村后的山岙里,穆曉剛承包了10畝土地,用購回的600余只孔雀苗,創辦了孔雀生態養殖基地,第二年,產值就達到了100萬元。2013年穆曉剛再次拋出大手筆,把基地擴展了100畝。“我什么有這么大的決心,因為有強大的電力保障,我對養殖孔雀充滿了信心。”
電網筑巢,孔雀東南飛
在孔雀基地,五彩繽紛的孔雀對人見而不驚,悠然地啄食著西瓜和南瓜。“這是他們的套餐。”穆曉剛介紹說,當季的食物,如西瓜、玉米、南瓜、番薯都是孔雀喜歡的,再加上魚粉、黃粉蟲等飼料喂下去,孔雀的質量才得到保障。
生態養殖讓穆曉剛賺到了錢,他算了一筆賬,藍孔雀生長速度快,一口小孔雀養到了3公斤左右的商品雀,僅需10個月,售價在1000元左右。而一只孔雀平均每天僅需飼料0.1公斤,跟養一只家雞的成本差不多,但孔雀的經濟效益是雞的幾十倍。
經過這幾年的滾動發展,如今穆曉剛的養殖規模飛速擴大,來購買的客戶中,外地客戶占到了80%,“年初以來已賣了1000多只,今年預計可以達到2000只,三年齡的孔雀售價1800元左右,五年的則要3000元以上。”穆曉剛說。
“這幾年的好收成,全靠供電部門的服務筑巢,引來孔雀飛到山村來。”穆曉剛說,從基地創辦開始,電力職工就提前架好了線,讓我無后顧之憂,在今后的幾年中,小到一把閘刀,大到苗種孵育用電,電力職工是逢叫必來,服務周到。
去年“菲特”臺風來臨前,力洋供電所的黨員服務隊專門趕到山里,為基地的電力線路開展巡查,對易遭臺風刮斷的室內外線路進行維修,還主動幫場里的“天網”進行打樁加固,使基地里的孔雀在臺風期間無一只傷亡、出逃。“要不是供電職工的優質服務,哪有我今天的發展。”穆曉剛說。
在基地里,有一排育苗室,幾十只孔雀苗正在燈光下打盹休息。穆曉剛剛介紹說,這些剛孵化的孔雀苗需要在30左右的溫室里成長,即使夏天室內也不能關燈,否則會凍死。“這也是電網黨員服務隊幫助安裝的。”
“總之一句話,我穆曉剛本事再大,沒有供電部門的優質服務,什么事也做不到事半功倍。”穆曉剛說。
服務我用心,山村處處聞雀聲
“現在村里用電環境好了,供電職工的服務更優了,我也準備嘗試養孔雀。”40多歲的村民王斯永在基地參觀考察后說。據了解,在車岙村,有十幾戶農戶看到穆曉剛創業成功后,也辦起了大小不一的養殖場,孔雀成為了村民致富的一條“錢徑”。
“只要村民辦一家養殖場,咱就要把服務送到每一家,讓陽光鋪好百姓的小康路。”同行的力洋供電所黨員服務隊隊長錢錫穎表示。
“我相信,供電部門的承諾值千鈞。”王琪永帶著希望走出了山區。
在簡易的辦公室里,穆曉剛攤開了后三年的發展藍圖。他說,這幾天他也在思考基地的將來,為了穩步發展下去,他認為應該讓周圍的村民加入進來,一方面可以讓更多在外的有文化的年輕人回來,另一方面可以與村民一同致富。
從創業到成熟發展,最大的困難是供電,如今用電不愁了,服務優質了,他最關心的一個問題就是希望供電部門能否在山區建立一個服務驛站,讓更多的養殖戶足不出村,就能享受最好的電力服務。“只要百姓有需求,我們一定滿足。”錢錫穎當場答應。
“好,我一定召集所有的孔雀養殖戶,告訴他們這個喜訊。”穆曉剛顯得很興奮。
不知不覺中,已是下午五時,穆曉剛打開了廣播,一陣輕音樂在孔雀園中回蕩,500余只孔雀分集在園子里輕盈邁步,或兩只一對,或三五成群,或幾十只擁擠啄食,更顯得人和動物的自然與和諧。
告別穆曉剛,車出山區,一路上不時看到十多個孔雀養殖場。“孔雀東南飛”——但愿這個美麗的小動物,能給山區帶來更多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