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部制圖
根據國際環保組織自然資源保護協會的 《船舶港口空氣污染防治白皮書》,一艘使用3.5%含硫量燃油的中大型集裝箱船,以70%的功率行駛,其排放PM2.5的水平與50萬輛使用國四油品的貨車相當。特別是船舶停靠期間,廢氣排放量更大。
近年來,針對港口區域的污染治理難題,河北南網大力推進“岸電上船”,使用“岸電上船”技術實現以電代油,既改善了港口環境,又降低了船主燃料成本,同時增加了電量營銷,能取得巨大的環保、經濟和社會效益。
與此同時,針對河北港口和淺海工業發展的實際情況,以解決海上用電為突破口,河北南網將海上石油鉆井作業平臺的海上用電“拉上岸”,開拓了繼岸電“上船”之后再“入海”的電能替代新模式,實現了節能減排和市場開拓的雙贏。
“岸電上船”年售電量超兩億
黃驊港是河北沿海的地區性重要港口。黃驊港三千噸碼頭“船用岸電”示范項目是河北南網在港口實施 “以電代油”重點工程的一項重要舉措,也是河北省電力公司大力推動電能替代工作的一個縮影。
黃驊港還是我國主要能源輸出港之一,現有各類生產性泊位25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泊位19個,2015年港口吞吐量 達到2億噸。黃驊港不僅是我國西煤東運第二大通道的出海口,還是中西部和京津冀地區的重要出海口,按照河北省將黃驊港建設成為“一帶一路”重要出海口和重要戰略支點的目標,預計到2020年,黃驊港吞吐量將達到3.6億噸,集裝箱達到150萬標準箱。
但長期以來,在港口運營管理中,碼頭船舶裝卸貨物、疏浚航道主要依賴船載發電機組提供動力,穩定性差且能耗高,每年船舶燃油費就占到碼頭運營總成本的50%。
此外,船舶在港靠泊期間,燃油發電機會產生大量有害物質,嚴重制約了港口的可持續發展。據了解,全球70%的船舶廢氣排放發生在近港區域,其中60%~90%發生在停泊期間,并且擴散速度很快,對港口附近區域尤其是人口密集區造成嚴重空氣污染。研究數據顯示,船舶使用岸電與正常的船用燃油比較,氮氧化物、氧化硫、懸浮物排放量分別可減少97%、96%、96%。
因此,黃驊港所在的渤海新區加強與供電企業的合作,有針對性地對黃驊綜合大港岸邊線路進行了改造,使靠港船舶所有設施都能使用岸電驅動,并在綜合港區20萬噸礦石碼頭和3000噸碼頭試點建設“船用岸電”示范項目。
河北南網結合黃驊綜合大港地域特點,深入開展電能替代潛力調研工作,并撰寫了“船用岸電”可行性報告。在此基礎上,具體負責項目實施的滄州供電公司在綜合港區改造項目中采用10千伏岸電應用系統,在3000噸碼頭試點建設項目中采用0.4千伏岸電應用系統,通過變頻、變壓電源,解決了來自世界各國的船只用電設備電壓、頻率各不相同的難題,利用低壓上船方式為靠港的船舶提 供岸電支持,最終實現“船用岸電,以電代油”。
目前,綜合港區和3000噸港區兩個“岸電上船”示范工程已經投運,平均用電負荷分別約為520千瓦和1500千瓦,兩個項目年增售電量分別為292萬千瓦時和2.2億千瓦時。
岸電“串起”海上鉆井平臺
作為河北南網區域內唯一擁有沿海港口供電職能的供電公司,滄州市供電公司充分利用這一優勢,在大力推進“岸電上船”的基礎上,把電能替代的眼光瞄準“岸電入海”工程。
在距離渤海新區海岸10千米處,中石油有兩處海上鉆井作業平臺,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該平臺只能采取“自發電”模式,依靠2萬千瓦大型柴油發電機組維持平臺設施運轉,因燃油消耗大、設備折舊快,發電成本高達1.8元/千瓦時,且電源獨立運行,供電可靠性差,對企業經濟效益造成一定影響。
滄州供電公司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為客戶量身設計了解決方案,借助距離海岸最近的埕海變電站功能優勢,從陸地援電入海,利用埕海110千伏變電站,向岸邊架設35千伏線路,再通過海底電纜連接客戶海上作業平臺變壓 器,經變壓器對平臺工作、生活設施供電,逐步替代客戶自身柴油發電機組,實現由岸電帶動平臺作業的目的,為中石油海上鉆井平臺油氣生產提供電力保障。
岸電的高經濟性和可靠性特點得到了客戶的認可,經過一年多的溝通,中石油河北公司不僅同意開展“岸電入海”工程,而且答應自己出資建設。
該工程于2013年4月立項,同年11月10日正式投運,總投資約為5億元人民幣,其中岸上部分投資7000萬元人民幣、海上部分投資7000萬美元。工程投運后年增售電量1.6億千瓦時,按每千瓦時0.86元計算,客戶可節約52%的用能成本,而且岸電技術成熟,可靠性高,不易發生停電事故,得到了客戶的高度認可。
根據港口發展規劃及岸電應用測算,如果黃驊港綜合港區全部使用岸電技術,黃驊港的運營成本將降低三分之一,氮氧化物、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將減少97%左右。下一步,河北南網將以此項目為契機,與當地政府共同開展渤海新區“以電代油”示范工程,力爭在2020年之前,完成港口柴油發電機組全替代任務,實現節能減排、客戶降低成本等多方共贏的效果。來源: 中電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