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張麗娜、王靖、達日罕
內蒙古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常年風餐露宿、登桿爬塔,甚至帶電作業,冒著生命危險游走在生死邊緣,默默守護著黃河岸邊千家企業、約50萬人口的用電安全。他們被譽為英勇善戰的“蜘蛛俠”,盡管工作中時時處處滿布危險,但他們連續27年沒有出現安全生產責任事故,并兩次實現全年輸電線路“零跳閘”,創造了內蒙古輸電線路安全運行的最高紀錄。他們就是烏海電業局輸電管理處的輸電線工人。
“苦活”中默默奉獻
在烏海市摩爾溝礦區,多處自燃的礦井冒著灰煙,加之春風卷起地上的塵土,空氣能見度差且彌漫著刺鼻味道。在這種環境下,輸電線工人劉昊東、越志軍等人開始了外出作業。山路崎嶇,開車還沒多久,他們不得不下車步行,用了半小時才來到山腳下。卷褲腳,相互牽拉,留意腳下碎石的同時還要尋找最安全的山路,50分鐘后他們終于爬上山頂來到輸電鐵塔下。此時劉昊東的額頭已冒出一排汗珠,但今天的線路維護工作才剛剛開始。
“再確認下安全鎖是否已經扣上,然后再更換絕緣子。”越志軍在鐵塔下一邊仰頭大聲叮囑,一邊打著手語,空寂的礦區里蕩漾開陣陣回聲。“放心吧,已經扣上了。”爬上50多米高輸電鐵塔的劉昊東顯得特別小,他扭頭回望同事說。劉昊東嫻熟地更換了失效的絕緣子,細心地檢查每一個插銷和螺絲的緊固情況,并用傳輸繩將換下來的部件輸送到地面。
烏海電網網架密集,35至220千伏不同電壓等級的線路共計105條1300公里。輸電鐵塔和線路廣泛分布在荒山野嶺、煤山礦區、沙漠戈壁中,常年需要有人細心看護。輸電管理處成立至今已有27年,目前有輸電線工人91人。多年來,工人們幾乎做著同樣一件事:在輸電鐵塔和高壓線上修修補補。他們需要常年在驕陽下攀高檢修,回不了家時通常以饅頭夾咸菜當午飯。在冬季工作時,工人們多是圍著火堆烤完火后,爬上50米甚至百米高的鐵塔,在高壓線“噼啪”作響中帶電作業。
2016年夏天,烏海一礦區因開山放炮致一條高壓線損壞。線路跨越山區,若停電檢修至少需要兩天時間,部分企業會停產受損失,同時數萬家庭也將面臨停電。情況緊急,輸電管理處處長鄭璐決定帶電檢修。工人們頂著烈日奮戰4個多小時,終于恢復了供電。當工友疲憊地挪下鐵塔,褪去屏蔽服時才發現,里面的衣服竟能擰出水……
“遠看是收破爛的,走近是討要飯的,仔細端眸,原來是干輸電的。”劉昊東如此形容輸電線工作的苦、臟、險、累。盡管如此,他和工友們卻對自己分管的線路像對待孩子一樣充滿耐心,用心呵護。他們把線路臺賬梳理成“家譜”,對所轄線路的健康狀況時刻做到心中有數。據計算,每年巡線工人均巡檢1800公里。檢修工人均攀登200個輸電鐵塔,緊固螺絲3000道。
“險活”中嚴守安全
飛鳥喜歡將巢建在塔上,極易造成線路短路。2015年5月,輸電管理處要在220千伏庫棋線路的314基鐵塔上安裝防鳥針,這條線路總長240公里,跨越工業園區、山地和沙漠。為提高效率,大家干到哪就住在哪,搭帳篷、架爐灶……10天的風夾沙裹,工友們嘴唇干裂,一張嘴就流血。飲用水喝完后渴得沒辦法,有人只好用繩子吊著安全帽從野外的井里取水喝。等任務完成后,工人們個個成了蓬頭垢面的“野人”。
他們負責線路的安全,自身安全也經常受到威脅。有一年春查檢修的時候,職工張桐川的工作是導線防振錘復位。由于他身體較重,一晃,瞬間翻到了線下。整個人完全靠一根安全帶系著,掛在了導線上。在場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線下的監護人立即呼叫下一鐵塔作業的金寶來施救。金寶以最快的速度爬到了鐵塔上,一步步地爬到導線上,使勁兒往上拉。張桐川騰出一手抓住導線,終于翻到導線上面。爬向鐵塔后,兩人坐在幾十米高的塔頂上后怕不已。
烏海電業局黨委書記趙昶介紹,工人們以男性為主,復轉軍人占到一半以上,因此輸電管理處堅持實行半軍事化管理。這在很大程度上培養了工人們雷厲風行、英勇頑強的作風。同時也促成了輸電管理處27年沒有發生安全生產責任事故,保障了輸電線路高效運行,也保證了每一位作業工人的生命安全。他說:“我們始終把安全生產作為第一理念,對工人們管理再怎么嚴格都不為過。寧聽見他們的罵聲,也不能聽到他們的哭聲。”
在輸電管理處辦公樓里,記者偶遇3位90后檢修工。他們拿著早已翻舊的教材,相互考著安全規范的知識要點,中途還不忘將出錯的地方記在筆記本上。其中的劉昊庭告訴記者,自己入職還未滿一年,參加單位組織的安全規范筆試達30多次,若算上其他內容的操作及筆試考試則數不勝數。若通不過考試,不僅不能評優,還會被降低薪資。在這種相互競爭的學習氛圍下,工人們安全作業思維入心入腦,工作也越來越精益求精。
烏海電業局輸電管理處曾在2011年和2015年兩次實現全年輸電線路“零跳閘”,創造了內蒙古輸電線路安全運行的最高紀錄。這一成績看似光鮮亮麗,但工人們卻在排除萬難中付出了巨大的艱辛。工人嚴萃乾回憶,2015年那年,一戶人家庭院里的楊樹生長過高,影響了上方高壓線路的安全運行。嚴萃乾連吃這戶人家7次閉門羹后,才被允許修剪樹枝,而爬高剪樹枝也使嚴萃乾的身上和臉上劃出了多條血痕。
“粗活”中練細功夫
電力系統有句戲言:“線路工人沒文化,干活就憑膽子大。”但烏海輸電管理處的員工武能攻堅克難,文能技改創新。在他們樸素的認知里,“大國工匠”的精神,就是看好自己的設備,改進操作工藝,對每個設備、每道工序都凝神聚力、精益求精。
走進輸電管理處,有一間面積不大的“鄭璐創新工作室”。鄭璐如數家珍地介紹著一件件他們自主研發的工器具、一張張獲獎證書。近3年,他們共“誕生”了56項技術革新、管理創新成果。6項成果獲國家級專利技術,并在生產實踐中得到應用推廣。
為積累專業知識,提高專業技能,輸電管理處強化專業培訓,建立了“一對一”培訓機制,讓有工作經驗、取得科研成果,或在歷年技術比武中取得好成績的老隊員與新入職的年輕隊員結成互助對子“傳幫帶”,結合經常性技術比武活動,全方位帶作風、教技術、提技能。短短幾年,他們產生出國家級、全國電力行業、自治區級等各類技術能手5人,7項QC成果獲全國優秀成果獎。
劉昊東所在的10人小組目前在研制更換雙串絕緣子工具上已取得了進展,未來或能使這項工作提高一倍的效率。他感慨地說,現在人們容易浮躁,他希望自己可以成為和師傅們一樣潛下心來踏實做事的人,即使是位不起眼的工人,也要在崗位上做貢獻,體現自己的社會價值。
2013年,烏海電業局考慮到老職工在野外工作的風險與辛苦,決定安排他們到一些較為輕松的崗位上工作。可通知貼出去半個多月,沒有一個人請調。
52歲的閆士兵說,輸電工作雖說苦累,但心里舒坦。他每天晚上離開單位時,都要回眸看看作業柜,看看那擺放整齊的工具。
“這有安全方面的原因,更多的是在欣賞。我覺得自己勤勞工作很光榮,尤其回到市里,看著萬家燈火那種敞亮的感覺,自豪感油然而生:這是我們親手點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