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網新疆電力有限公司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圍繞中央、自治區關于能源綠色發展的決策部署,堅持把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擺在突出位置,全面推進綠色發展,建設起與環境和諧統一的生態電網,為國家實施能源戰略助力,為建設美麗新疆增加綠色動能。
建設綠色環保“生態”電力
5月31日,在位于喀什—莎車750千伏輸變電工程即將投運,國網新疆電力有限公司組織運檢專業人員正對線路進行通電運行前的最后驗收工作。
為把綠色發展理念落實到工程建設中,在南疆750千伏電網延伸補強工程中,工程對周圍胡楊進行避讓,增加線路建設長度約2000米。對無法繞開并緊挨胡楊林的43座鐵塔,采用高跨方式避讓,將鐵塔高度從45米提高到63米,實現工程建設與周邊環境和諧相處。
環境保護成為評判一個工程規劃是否合格的決定因素,規劃工作又是一個工程的龍頭工作,且工程是具有環境保護的意識與工程的規劃思路密切相關。“公司對項目設計和施工單位提出底線要求——‘不損壞沿線一顆樹木’。對每一級塔位進行精準測量,對線路經過區域的胡楊和濕地采取避讓。”國網新疆電力有限公司發展策劃部劉奎說。
目前,任何一個工程的建設或多或少都會對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電網建設依然如此。在電網建設現場施工環節是最容易對環境造成直接破壞。為降低環境影響和避免環境破壞,國網新疆電力有限公司加大在環保管理和技術改造的力度,通過技術和經驗積累,真正把生態環境保護轉化為電網科學發展的內在需求,依靠科技進步與創新有效降低對生態環境影響。
新疆電網建設環境極為艱險,對輸變電工程規劃、選址、選線、施工階段等環節提出更高要求。為最大限度減少施工造成的生態破壞,電力施工根據地域環境,在建設中采用張力放線、高低腿設計,減少開挖面積,實施人工播撒和種植草木等生態補救措施。
長期以來,國網新疆電力有限公司按照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要求,對建設項目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加強工程項目的竣工環境保護驗收,合理選擇線路路徑和變電站站址,盡量避讓環境敏感目標。優化變電站布局,采取降噪技術和外觀美化等措施,與周邊環境相協調,并通過環保宣傳、征求意見等方式讓公眾參與進來。高標準打造布局合理、堅強智能的全壽命環境友好型輸變電工程。
打造“生態+電網”環境圈
5月29日,眼正是巴音布魯克小天鵝陸續“破殼”之時,也是統計成年天鵝“落戶”數量的最佳時機。在24小時在線監控系統的幫助下,巴音布魯克草原上常駐天鵝數量比往年更為精準。
為研究和保護天鵝,幾年前,新疆就在巴音布魯克自然保護區建成在線監測系統。國網新疆電力有限公司專門為保護區管理部門建設了一條穿越高山峽谷的輸變電線路,這一工程為保護和監測天鵝提供了堅強電力保障。
鳥類是大自然生物鏈中的關鍵一環。近年來,線路廊道附近退耕還林面積不斷擴大,輸電線路廊道附近鳥類活動進一步增加,鳥類在輸電線路上筑巢、泄糞、飛行等活動極易擊穿線路外部絕緣并造成跳閘,給輸電線路的安全造成極大影響。
“鳥類喜歡棲息在草原、戈壁和山區的至高點,而電力線路桿塔則區域內是少有的‘高地’,鳥類在電塔上筑巢和休憩,很容易觸電死亡。”國網新疆電力有限公司設備管理部輸電管理工程師付豪說。為此,作出了許多嘗試,引進先進科技手段安裝各類防鳥害裝置,對于不同區域、不同線路環境和不同塔形,靈活多變地完善防鳥裝置。
為了更好地保護珍稀鳥類,在反復實驗論證后,創新安裝智能驅鳥器及在線監測裝置工作。在保證電網安全運行的基礎上,國網新疆電力有限公司不斷鞏固生態電網建設成果。未來還將利用一系列互聯網監測監控系統,持續觀察和分析輸電線路治理工作對生態的積極影響。
鳥類的遷徙線路受環境影響較大。4月28日,有愛鳥人士在網絡發布消息稱,烏魯木齊南郊一處灰鶴等鳥類的臨時遷徙落腳點有一條輸電線路,發現有灰鶴撞上該線路上的避雷線而亡。國網新疆電力有限公司4月29日立即在該段避雷線每隔50米裝設一個紅色閃光警示燈,并噴涂紅色油漆,在18個塔基上加裝驅鳥器和強磁閃光警示燈。
對此,新疆百鳥匯愛鳥人士說:“灰鶴要安全,電網要安全,電力工人也一定要安全,現在大家保護環境的意識越來越強,國家電網公司一直走在保護環境的前列,有問題都會想辦法解決。”
“綠色”電網共繪美好未來
5月30日,在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湖鄉托格拉克村,二十幾名電力員工正加緊對線路導線和變壓器進行更換,該工程作為南疆四地州煤改電(一期)配套電網建設一部分預計將于10月完工。
南疆四地州煤改電(一期)配套電網工程是自治區重大民生工程,國網新疆電力有限公司投資46億元,計劃分3年實施,35千伏及以上工程61項、10千伏及以下工程135項,完成喀什地區、和田地區、克州的211個鄉鎮、1049個村、31.6萬戶居民煤改電配套電網建設任務。
在綠色發展理念的引領下,自治區出臺的《加快推進電氣化新疆工作方案》,將電能替代作為“十三五”電力發展規劃的重要內容。國網新疆電力有限公司積極服務清潔能源低碳轉型與全社會節能減排,因地制宜,分步實施,分類推進電能替代工作,以居民采暖、工農業生產制造、交通運輸、電力供應與消費、家庭電氣化五大領域為重點,全面推進終端用能電能替代。
在新能源汽車推廣過程中,大力建設充電站和充電樁。同時,還在軌道交通、石油勘探、機場APU等領域,積極推行“以電代油”工程。烏魯木齊國際機場34座廊橋已全部完成APU(輔助動力裝置)改造,實現了橋載電源全覆蓋,為全面打造綠色航空港助力。
為配合地方政府實施精準扶貧戰略,國網新疆電力有限公司結合實際情況,積極開展電制農副產品(果蔬烘干等)、電冷藏庫等電能替代新技術應用。主動跟蹤自治區民生項目建設,積極推行電能替代,配合各地開展蔬菜大棚、農業電排灌等服務“三農”項目,助農民增收致富。
數據顯示,2018年,新疆在五大重點領域實施6500余個電能替代項目,替代電量28.7億千瓦時,在能源終端消費環節節約標煤100.5萬噸,減排二氧化碳251.3萬噸、二氧化硫7.5萬噸、氮氧化物3.8萬噸、粉塵68.4萬噸。
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電力市場交易機制。在滿足生態環境、電源與電網協調發展、區域電力消納能力與送出容量有機結合的前提下,將能源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持續推動可再生能源規模化和產業化發展,實現綠色低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