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前夕,王澤貴專程從成都坐了3個小時車,再次來到瀘定,要實地看到工程進展,他才放得下心。22年來,這位戴著一副方框眼鏡,皮膚黝黑的漢子,常年待在四川群山之間,甚至是無人區,開展四川電網“天路”的建設工作。
截至目前,這位一線建設者已經參與了30多項工程建設,其中包括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條特高壓直流工程。
這些年,他看到一座座電力鐵塔矗立在大山之上,感受到家家戶戶通電的喜悅,也見證了四川豐富的清潔能源通過特高壓“天路”,送往上海等東部地區,為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提供著有力保障。
深入無人區與螞蟥為伴
經過5個小時徒步,王澤貴一行才抵達雅安一處無人區的T160塔位前,由于清晨下雨的緣故,上山的路十分泥濘。不僅是道路難走,在撩起褲腿后,幾只螞蟥掛在小腿上,已經“喝飽”了。
“打火機一燙就下來了。”9月28日,來自國網四川送變電公司的王澤貴告訴記者,雅安山地多,雨水是常事,越往潮濕的山林走,遇到螞蟥的概率也更高。從1997年參加工作至今,他已經摸清了四川大部分山區的特性,尤其是雅安地區。
當時,他們負責的是雅安水電送出加強工程的一部分,要穿過無人區建設12公里的線路,共有24座鐵塔,運送的建材、物資超過了1萬噸。“這項工程主要是將甘孜等地的水電資源,送到其它有需要的地區。”王澤貴說,由于工期比較緊,所有建設人員都在加班加點,即使是雨天,也得冒險進入無人區勘探。
“塔位左側是超過40度的陡坡,安全風險高。”
“右側的平坡可以利用起來,稍加處理,是可以堆放百噸物料的……”
到達現場后,王澤貴不斷變換位置進行踏勘,然后對每一個作業點都進行規劃,確保所有工作都能同步開展。
參與中國首條特高壓直流建設
備受矚目的特高壓輸電工程,是當前世界上最先進的輸電工程。
2010年7月8日,“西電東送”大動脈向家壩—上海±800千伏直流輸電工程成功投運,每年可向上海輸送電量320億千瓦時。這項工程先后榮獲“中國電力優質工程獎”和“國家優質工程30年經典獎”等殊榮。
當時,王澤貴便擔任了該線路施工的項目經理。由于該工程跨越地形復雜,且安全風險極大。每天上午6點左右,他便開始在施工區域、項目指揮部來回跑,“這個是國家的重點工程,而且全世界都在看著,更不能有一丁點兒的馬虎。”
那時候,晝出夜歸,每天工作15小時成了常態。最終這條從宜賓向家壩一路向東,連接上海的輸電天路成功建成,不僅將四川豐富的水電送出去,還為上海等地區提供了可靠的供電保障。
22年間,他先后參加了30余條重要線路的施工建設。不管是從雅西高速往涼山地區,還是沿著國道318線,都能在藍天白云下,見到一座座電力鐵塔矗立在雪域高原、崇山峻嶺之上,成為一道道震撼的風景線,而這當中有不少就有王澤貴參與建設的身影。
搞出10多件專利“黑科技”
“搞建設更要了解掌握新技術。”王澤貴說,不管是當年騾馬隊取代人力運輸,還是現在的索道取代騾馬,掌握技術總能讓建設更加省時省心。
比如,在2008年參與特高壓建設時,一向愛搞創新的他,便帶領小組成功攻克方形基礎倒角、直錨基礎施工、抱桿研制及長橫擔吊裝等七大特高壓施工技術難題。
王澤貴搞出的新技術、新設備也都是從一線工作中而來。
“我們常年會在高海拔、地質破碎地區施工。”他說,比如所建的馬色線幾乎都在深山峻嶺當中,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施工人員容易發生高原反應,而且地質條件脆弱,又容易發生坍塌。
為了保證施工人員的安全,在開工前,他和創新工作室的小伙伴,針對這樣的高原情況,研究出了一種可以保護深基坑施工人員的應急逃生籠,經過安全測試后,已經可以使用了。
截至目前,堅持奮斗一線的王澤貴,與團隊完成了包括“數顯存儲游標卡尺”“輕型導線壓線滑車”“牽引繩壓繩滑車”在內的10余項專利發明,其中有不少還獲得國家專利局實用新型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