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天然氣買方市場格局的來臨及延續,我國加快培育天然氣主體能源地位迎來難得的機遇。國內資源勘探開發力度持續加大,海外資源供應總體寬松。在此形勢下,有關天然氣利用的各項政策調整實屬必要,這其中也包括天然氣熱電聯產政策。
天然氣緊缺時期,天然氣利用政策對熱電聯產項目總體采取不支持的態度,條文中有原則上不支持天然氣熱電聯產項目新上的表述。但當前形勢變化比較快,天然氣供應變得寬松。若能在兼顧地區電力調峰需要的同時考慮熱需求,未嘗不是一件好事。這意味著不對天然氣熱電聯產予以過多的限制。這樣做的前提是有需求的支撐,國內的夏熱冬冷地區就是熱電聯產的適宜發展區。
夏熱冬冷地區的供暖現狀
按照住建部相關部門的劃分,我國夏熱冬冷地區覆蓋了長江中下游十六個省的全部或部分地區,人口有5億之眾。該地區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經濟相對發達,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影響力;二是冬季氣候陰冷潮濕,近年部分地區屢發雨雪冰凍災害。
按照傳統的供暖區域劃分,夏熱冬冷地區不在國家規定的集中供暖范圍。近些年的天氣反常使得冬季供暖成為影響民生的大事,學者專家屢次在重要會議提出有關方面的規劃及建議。部分地區已經開始了集中供暖的積極嘗試。從發展趨勢看,夏熱冬冷地區冬季供暖模式發生變革是必然的,是發展質量提升的重要標志,供暖需求的增長將帶動供熱市場的繁榮,成為地區能源變革的重要組成部分。
目前夏熱冬冷地區冬季供暖主要采取分散式,以空調、熱泵為主,消費的主要能源是電力。隨著能源結構的調整以及環境改善力度加大,天然氣熱電聯產將在地區供熱市場中謀得一席之地。
天然氣熱電聯產的優勢
當前的氣電項目作為火電的“奢侈品”主要分布在長三角、珠三角等與夏熱冬冷地區重疊區,這些地區經濟相對發達,對氣價經濟承受力較高。項目建設在這樣的地區運行有保障,政府有一定的財力對項目進行補貼和扶持。
就當前的運行情況看,熱電聯產項目要比單純的氣電項目表現出更強的競爭力。年初以來,由于國內天然氣價格上漲,單純氣電項目在補貼退坡的形勢下已難以為繼,但熱電聯產項目一定程度上可以依靠向市場售熱維持運營。
氣電項目若單純出于調峰目的建設,年運行小時不足,實質上也是一種資源浪費。熱電聯產項目可以增強企業的經營主動性,特別是在天然氣市場供應寬松時期。除了增強經營主動性之外,熱電聯產也是提高天然氣利用效率的有效手段。
單純從熱效率方面看,天然氣鍋爐一般在94%以上,燃機熱電聯產背壓機組帶滿熱負荷情況下可以到85%以上,要比鍋爐低一些。但燃機發的電是高品質能源。較煤電而言,燃氣發電可以有效降低二氧化碳,通過低氮燃燒技術的應用可以有效控制氮氧化物排放,未來是南方地區推進和實施“煤改氣”工程的有效途徑。與此同時,如果可以通過熱泵、螺桿壓縮機等技術去供冷或供熱,熱效率甚至會比鍋爐更高。
未來國內外天然氣供應會更加趨于充分,氣源供應多元化和規模增長并存,熱電聯產性質的天然氣發電項目競爭力會進一步凸顯。在此形勢下,夏熱冬冷地區熱電聯產項目將成為全國天然氣消費增長,培育天然氣主體能源地位的重要支點之一。天然氣主要消費領域包括居民用氣、工商業用氣、工業燃料用氣、化工、交通以及發電用氣。
目前城市燃氣占天然氣總消費量的40%,工業燃料用氣占比30%,發電用氣20%,化工用氣10%。城市燃氣中居民和工商業用氣具有相對較高的價格承受能力,具有穩定的增長空間。中國目前的氣化人口大約5億,未來依然有2到3億人口通過城市化實現身份轉變,包括居民、工商業以及交通在內的民用天然氣有相對穩定的需求增長空間。工業化處于后期,重化工業比重進一步下降,產業結構輕型化降低天然氣的需求強度。
在買方市場格局下,天然氣發電用氣理論上具有較大的增長空間,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天然氣主體能源地位的建立路線圖。較煤電而言,天然氣熱電聯產可有效解決環境污染問題,既供電也供熱,與地區環境保護和溫室氣體減排目標高度契合,這是其最大優勢。
總體看來,我國天然氣消費屬于政策驅動型。2015年之前天然氣消費一直沒有太大的增長空間,一年之后受藍天保衛戰行動計劃考核以及與之相關的大規模煤改氣工程實施的推動,天然氣需求出現快速增長。
在基礎設施不充分無法有效銜接供需的形勢下,2017年國內一度出現大面積氣荒現象,之后才有了2018年的壓非保民與宜煤則煤和宜熱則熱的補充。但是近年環境變化太快,2018年和2019年美國發起針對多國貿易戰之后,世界經濟增長動力不足,各機構紛紛下調未來經濟增速預期。經濟形勢的變化自然影響到能源。具體到天然氣市場,表現為價格總體低位。
中國作為能源消費大國,在《巴黎協定》簽署后控制碳排放目標等系列因素約束之下,提出了到2030年將天然氣在一次能源消費中占比提升至15%的目標。但受基礎設施不足,經濟增速下降影響,目前的天然氣市場有過剩風險,需要重視和解決。培育天然氣為主體能源地位是既定目標,目前形勢變化總體利好我國天然氣消費,應抓住機會推動氣電發展。政策方面應靈活機動地進行調整,未雨綢繆,鼓勵和支持夏熱冬冷地區天然氣熱電聯產項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