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訊 4月18日,“一塊電表里的中國”電表博物館在泰州市姜堰區供電公司正式建成開放。
該館是目前國內首個以電表為主題的博物館,以歷史發展時間順序為線索,歷史文化為主線,多角度、多途徑,展示電力計量歷史文化的魅力,表館詳細分為新中國成立前、新中國成立以后、改革開放、新時代四個時期進行展示,共展出200余件藏品。
在新中國成立前,外國電表在國內市場占據主要地位,例如英國費蘭梯c型表,是我國最早引進的一批電表,也是塊頭最大、歷史最長的表,其重量可達11.58斤,比普通老式機械電度表重三四倍;日本玻璃面罩電表是侵華日軍“以戰養戰”的印記,戰爭期間由于其國內金屬絕大部分用于軍事,電表面罩便采用玻璃替代。
新中國成立以后,上海華通開關廠研制出了獻禮毛主席的新中國第一臺單相電度表,品質超過了同類型的德國表和日本表;“一五計劃”以后,哈爾濱電表廠生產的仿蘇聯電表研制出來的首批“定型”電度表DD1型電表,在我國電表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改革開放后,上海第五電表廠創新磁推軸承的DD17系列電表開始出口銷往3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國電表開始走上世界舞臺。新時代以后,我國電表工藝越來越精細、越來越智能,機械式電表、機電式電表、電子式電表、預付費電度表、多種費率電度表、智能電表等不同工藝、不同功能的電表層出不窮。如今,模組化“雙芯”智能電表受負荷識別技術突破等帶動,智能電表可實現對不同家庭電器的負荷分類識別和動態監測,達到高級量測水平。用戶可通過各種線上渠道,獲取家用電器等終端的安全預警、故障告警、節能分析等微服務,讓用電更透明、更放心、更安全。
據悉,這是國內首個具有開拓性意義的電表博物館。對于電力計量領域,博物館的打造具有建設性意義,它見微知著,從古老悠長的計量文化入手,涵蓋了我國電力計量文化的發展脈絡,見證了我國電力計量從粗量到精細的崛起歷程;而對于電力工業來說,它以小見大,折射出電力工業從無到有、從有到精的奮斗歷程,展現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與時俱進,也見證了“人民電業為人民”的篤行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