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回顧過去30年發展道路,如果改革開放是新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次轉型,那么“綠色革命”將是當代中國社會的又一次偉大轉型,伴隨轉型而來的潛力將為經濟發展釋放巨大的空間。而應對氣候變化,走低碳之路的探索,將鋪就中國未來增長模式的新道路。
“離開經濟發展談環境保護必然是"緣木求魚",離開環境保護談經濟發展勢必是"無源之水"”。
“中國同西方發達國家國情不同、發展階段不同、目標任務和解決問題不同,西方發達國家走過的"先污染后治理、犧牲環境換取經濟增長"的環保老路,已被歷史所詬病”,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日前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專訪時指出,中國一直強調要推陳出新,獨辟蹊徑,探索走環境與經濟融合的環保新道路。“改革開放30余年來,我們一直朝著這個目標摸索前行,不動搖不懈怠,有成功的經驗,也有深刻的教訓。”
環境保護部環境發展中心主任表示,我國污染減排取得明顯成效,部分環境質量指標持續好轉。據初步測算,2009年全國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繼續保持雙下降態勢,二氧化硫“十一五”減排目標提前一年實現。
美國通過其全球衛星觀測系統對中國減排情況進行觀測和分析后認為,2007年下半年,中國二氧化硫排放量的確出現拐點,隨后二氧化硫濃度呈現較大幅度下降。“這是美國自己監測的結果,表明國際社會認可中國政府所作出的貢獻和努力”,唐丁丁說。
全球低碳議程策謀“北京共識”
在應對氣候變化上,中國一方面積極參與國際談判,另一方面也在搭建溝通和交流的平臺,以期實現更好的國際合作。介于波恩會議和坎昆會議之間在北京召開的“綠色經濟與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會議”,就是中國“求大同存小異”的努力。在被寄予期望的波恩會議再度不歡而散后,此次由中國智庫主辦的會議就顯得越加重要。
應對氣候變化,不能以犧牲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延續貧困為代價;發展中國家必須捍衛“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
“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的政策,用一個詞來表述,就是"負責任"。首先是對中國人民負責,同時也要對世界人民負責;既要對當代人負責,也要對后世人負責。”中國外交部氣候變化談判特別代表、2009年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中國代表團副團長于慶泰強調道。
世界自然基金會是第一個受中國政府邀請來華開展保護工作的國際非政府組織,對于中國政府如何保持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平衡問題上的認識和政策調整有著深刻的觀察。30年來,這個以大熊貓為會徽的組織,不僅見證了中國經濟的騰飛和社會的巨變,對于中國政府如何保持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平衡問題上的認識和政策調整也有著深刻的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