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月初,家住龍海市榜山鎮錦溪村的許月秀大娘,在家中輕松地通過互聯網,繳交了本月電費,看到坐在一旁的老伴正吹著空調、看著電視,嘴里還叼著一支煙,悠閑地坐在沙發上……許大娘走上前,把電費清單一揚:“一個月250多元,真有點舍不得。”可看她滿臉堆笑的神情,老伴知道她心里樂著呢!這幾年,孩子都畢業,找了工作,生活水平比改革開放初期翻了好幾番!瞧,如今許大娘家,不僅僅是“樓上樓下,電燈電話”,每間臥室都裝了空調、擺了電視,冰箱、洗衣機、微波爐、電飯煲……家用電器樣樣俱全。
然而,改革開放30年大潮中,供電企業的日益發展給人民生活帶來了那些便利呢?我想許大娘這30年來收集的電費單最能見證這一變化。
改革開放前,錦溪村還未通上電,照明基本靠煤油燈、蠟燭,更別談電燈、電視,唯一的家用電器就是一臺裝電池的收音機,大部分村民依然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時代”生活。
1978年,改革春風拂曉大地,35KV高坑變電站投入運行,錦溪村架設了電線桿,拉上了電線,村民用上了正常電。那時許大娘家里的唯一電器是1盞15瓦的電燈,大娘記憶優新地說,以往照明用慣了蠟燭、煤油燈,煮飯嗅慣了牛糞味,忽然看見了電燈,那份驚奇令全家人感到溫暖無比;每月電費是2塊錢,但全家人為了節省這2塊錢的電費,只在晚上吃飯和睡覺前才拉一下燈。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35KV高坑變電站雖然不斷地擴建增容,但變電站總容量僅為1.5萬千伏安,且擔負著榜山、顏厝、東泗、東圓、雙第等5個鄉、鎮的供電任務,電壓低,線損高,供電可靠性差是其不可避免的難題。當地農民如此形容:電燈通電不見亮,電視有音無圖像,抽水機嗡嗡不出水。當時,許大娘家里的電器是3盞220v的白熾燈和一臺18寸的黑白電視機,大娘回憶說,那時電視機在絕大多數時間內都只能成為家里的擺設品,因為白天一般信號不好,無法接上頻道,而晚上如果想要看電視,就必須在黃昏電燈初亮前先開機等待,否則電視機就會“黑著臉”無聲無息地臥在那里,穩壓器也不起作用,住得偏遠一些的家庭甚至連白熾燈都無法正常工作……許大娘的神情讓人感覺得出,當時的條件差、用電難!然而電價高,服務不好,也是昔日村民碰到的又一難題,那時每度電電價是1塊8毛,許大娘家每月電費在8塊錢左右,有時碰到了斷電還要四處求人維修。
2000年,農村電網經過全面改造,特別是供電公司實行“供電到戶、抄表到戶、收費到戶、服務到戶”,電能質量明顯提高,原來承包電工被供電所電工所取代,碰到停電,只要一個電話就能搞定。特別是“兩網一同價”等惠民政策的實施,電價由農網改造前的每千瓦時1.80元降為目前的每千瓦時0.54元,大大減輕了農民負擔。大娘家也和其他村民一樣,走進了電氣化時代,原來18寸的黑白電視機光榮下崗,換成了一部29寸大彩電,還買了臺VCD,拉進了和現代生活的距離,廚房里也新添了電飯煲、電熱水壺……老兩口再也不用燒煤煮飯了,家里環境也清爽了許多。這時,在外地工作的兒子、女兒堅持要為家里買洗衣機、電冰箱、空調等大家電,可大娘怎么說也不肯,還因此與女兒紅過一次臉,大娘有自己的理由:雖然農村電網改造了,但供電可靠性還是不穩,跳閘現象嚴重,由于供電能力不足,遇到三伏天和三九天就要拉閘停電,買了也白搭。
2008年6月,倔強的大娘一口氣從商場里搬回洗衣機、電冰箱、空調、電腦等大家電。原來2008年錦溪村被列為農村電氣化示范村之一,鎮里新建了一座110千伏變電站,村里的125千伏安的變壓器被換上了315千伏安的非晶合金節能變壓器,高壓裸導線被換上了絕緣導線,進戶線全部采用了銅芯套戶線,如今安全可靠的電網框架,高等級的送變電線路,讓錦溪村有了質的改變:電價低、電壓穩,一年到頭也停不了幾次電。
炎炎烈日里,在空調下面吹著涼爽的冷風,喝著剛從冰箱里取出的飲料,笑咪咪地看著手中的電費單的大娘,感嘆著30年的拼搏,30年的輝煌。(漳州電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