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時期的四川電網發展
——原四川省電力工業局副局長、黨委副書記何榮欽訪談錄
■本網記者 盧靜思 實習記者 陳雅文
設備老舊 供用電形勢緊張
說起四川電力工業發展的30年,原四川省電力工業局副局長、黨委副書記何榮欽感慨萬千。
何榮欽說,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的工作重心轉到經濟建設,中國的電力工業體制進入了改革探索時期,四川電網得到迅速發展,但仍不能趕上用電企業發展的腳步,供電能力顯得力不從心。到了上世紀80年代中期,整個四川省僅有220千伏變電站4座,配網線路1萬多千米,全省發電裝機總容量200多萬千瓦,且水電裝機容量超過了火電機組,其中火電最大單機容量僅10萬千瓦。
發電設備和供用電設備以中、小型機組為主,不僅老舊,還全是高耗能設備。何榮欽介紹,當時基本建設費用十分緊缺,根本沒有多余的資金購買新設備來替換,變壓器漏油還要繼續使用,發1千瓦時的電量需耗費1公斤左右的煤,盡管如此,發電設備也只能強行運行。雖然發電設備每天24小時不停地在發電,發電能力卻相當低,電仍然不夠用,并且由于設備陳舊而造成的電能質量差這一問題始終得不到解決。電能質量一差,電動機無法正常工作,末端電壓地區連燈泡都點不亮。發電機組長期處于強行低赫茲轉動(國家標準規定汽輪發電機每秒鐘轉動50圈為合格,少于或多于±0.5都算不合格)如此一來,不僅影響電能質量,嚴重的時候甚至會造成汽輪機葉片折斷,損壞發電機組。因此,有時為了讓發電機組得到暫時的休息,不得不強行停掉一些企業的供電,以換來片刻的喘息機會。
同時,由于沒有備用發電設備,發電機組根本無法停下來檢修,再加上長期的帶病運行而加劇了設備老化,造成了發電設備長期不能安全穩定發電,電廠和電網事故頻發,安全生產只能是曇花一現。
缺電 分電會成了“吵架會”
何榮欽告訴記者,由于缺電,當時四川省每一年都會召開兩次分電會。會議聚集各地市州分管工業的副市長、專員和各電業局局長一起討論用電指標分配問題,這其中既要分電力,又要分電量,每一項都會精確到小數點后第三位。分完電以后,還會在每家用電企業的供電線路的開關上安裝一個限電器,當分配到的電量用完以后,開關就會自動跳開,供電也就立即停止。這樣的分電會每年有兩次,電算是勉強分到了,但是依舊不夠用。因此,每一次的分電會議也就自然而然成為了“吵架會”。每一次,大家都會為多分到一些電而爭得面紅耳赤。
因為當時發供電形勢緊張,因此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叫做“重發輕供不管用”,何榮欽說,話雖如此,但是每一年,最讓他頭疼的事情還不是這些而是保供電問題,居民和企業的用電、農業生產資料用電、軍工用電、出口產品保供電等問題都得安排妥當,每年一到3月份,又要考慮到枯水期農業提灌用電問題。這期間,要是中途遇到哪個單位、企業提出保電要求的時候,又必須重新分配供電。
技術落后 自動化程度低
眾所周知,現在的繼電保護是無觸點的微機保護,自動化程度高,運行、維護、調試都很方便。而在當時,何榮欽說,繼電保護是有觸點的自動化,線路和設備出現故障以后,需要人手拿鑷子,在金屬彈簧片式的觸點上,一遍又一遍地進行調試,以求更加精確,因為受損的線路和設備都是反復使用的,因此每一次遭受雷電襲擊或者其他故障以后,都將對其做新一次的試驗和調試,然后繼續使用。
帶電作業在當時已經得到各個電業局的普遍運用,但是也僅僅局限于10千伏線路。據何榮欽回憶,1984年,榮昌縣一處110千伏變電站的匯流母線發生故障,必須執行檢修,可一旦停電檢修將會對重慶、永川等大片地區造成影響。因此,何榮欽要求內江電業局執行帶電檢修任務。當時內江電業局沒有能夠執行此項檢修任務的帶電作業人員。在打聽到當時只有宜賓電業局有此項技術人員的時候,何榮欽立即從宜賓電業局抽調出兩名帶電作業人員趕到事故現場。當年的帶電作業服裝并不像如今一般具備整套屏蔽服裝,上衣、褲子、帽子、手套、短襪、鞋子及相應的連接線和連接頭一應俱全。當年的帶電作業服裝只是簡單的銅質金屬衣和絕緣手套以及絕緣帽。為防止意外發生,何榮欽還專門帶了兩名醫護人員守在現場。當帶電作業人員在拆除母線連接線時,“嘩”的一聲放電聲和隨之而來的長長電弧光,把一旁的女醫生嚇得大聲尖叫。
何榮欽說,從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近20年,是四川電網最為艱難的發展和轉型時期,經濟、技術、設備都無法跟上用電需求越來越大的步伐,難以適應社會市場經濟發展的電力逐漸成為了制約國民經濟發展的“瓶頸”。直至1998年二灘送出工程并網發電以后,缺電形勢才開始逐漸得到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