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發展已經再好不過地昭告人們,說特高壓是個面向未來的事業絕對不夸張。我們知道,電作為當代人類生活須臾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直接關系到人類的未來。因為,電與國家、社會生活、與每個具體的人,都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只是通過報告文學《走進特高壓》(中國電力出版社),人們才深切地意識到特高壓的重要意義。這個遠距離、大容量和低損耗輸電載體的建設,對于提升我國能源戰略格局并普惠千家萬戶,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同時,特高壓又是一個新生事物,如果像作家、詩評家張同吾那樣,把電流命名為“自由行走的精靈”,那么,特高壓無疑是托舉這個精靈的強大引擎。
對于這樣一個開創民族電力工業新紀元,掀開世界電力發展新一頁的創新工程,文學的書寫不應該缺位。去年組建的英大傳媒集團積極整合資源,著力打造電力產業文化牌,先后資助與組織作家深入電力建設第一線,在二炮作家徐劍創作報告文學《冰冷血熱》,趙瑜、柴然創作反映“戶戶通電”的《開眼》詩人商澤軍推出《大地飛虹》之后,古清生、黃傳會所著長篇報告文學《走進特高壓》也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之際隆重面世,這是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很令人振奮。
作品不局限于特高壓電網建設本身,而是能夠深入到電網事業歷史發展的洪流中去,善于把中國電力的進步放到世界電力發展史的大背景下考察,把發展電力放在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高度上來認識,從而顯出作品立意的不凡。特高壓代表了當今世界電網技術發展的最高水平,是能源領域一項具有很高科技含量和經濟價值的技術。而1000萬伏晉東南—南陽—荊門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的規劃、設計、制造、建設、管理舉萬人之力,是個龐大的系統工程,自論證至建成投運,整個實踐是個集夢想、辛勞、爭議、奮進于一身的過程,應該說這樣一個題材為文學藝術創造提供了較好的素材基礎。
正如作品所指出的那樣,特高壓工程啟動之時,我國社會正處于急劇的轉型期,是一個“經濟與科技發展焦灼和全社會集體無意識心理浮躁的時代”,中國經濟建設的方方面面均需科技的強力支撐,需要科技工作者和建設者具有抵抗社會浮躁的沉潛的、無私的定力。在特高壓工程論證與建設期間,國家電網公司始終低調做事,坦然面對社會上種種的困惑與不理解。事實證明這個決策是對的,通過近乎臥薪嘗膽式的努力,我們國家終于擁有了特高壓電網并投入商業運行,書寫了世界電力發展史上嶄新的一頁,其意義不僅有自主知識產權、科技創新、施工創新、管理創新等,還獲得了制定世界特高壓電網標準的優先權。特高壓建設又一次證明:“在遼闊的太平洋西海岸,走過百年歷史陰霾的中國進入21世紀的崛起姿態,必然從世界工廠走向世界科技中心。”這是足以令我們自豪的。
我們會看到,《走進特高壓》的大視野大胸懷還體現在,作家能夠把特高壓工程建設置于當代中國意氣風發、欣欣向榮的整體生活格局之中,從一個獨特的角度表現愛國主義精神。從描寫的筆觸里我們不難體會到,作品把特高壓工程的建設與我們民族艱苦奮斗、堅韌不拔的歷史發展聯系在一起,客觀描繪了決策層的嚴謹、求實,書寫了特高壓專家智庫的貢獻,更突出了特高壓關鍵設備變壓器制造的艱辛,那“闖關中的驚心動魄”,讓人記憶猶新,那追求零缺陷的嚴格、無私精神,讓我們感動。作品始終注重反映和謳歌普通人身上所煥發出的高尚品格,通過大量具體可感的事例,弘揚強大的民族自強精神。循著作品的敘述人們能夠看到,從山西到河南,從河南到湖北,隨著采訪、調查和寫作的深入,作家寫作越來越自如,作品力圖在敘述中凡涉及到建設環節的地方,盡量避免描寫過于專業化,并以大量具體生動的例證增強作品的可讀性。此外,作品的議論也很有特點,比如“歷史,一切都是由制造能力書寫。人類從舊石器時代,到今天的特高壓工程,制造能力的每一級提升,都在歷史上書寫了嶄新的一筆。當康熙大帝為大清帝國平定四邊的時候,與他同時代的充滿領土擴張的彼得大帝,傾其一國之力修建遠東鐵路。俱往矣,歷史不可能假設,但可能重來,比如一戰和二戰的歐洲,它又有太多的相似。”這種議論充滿哲理意味兼具濃厚的抒情性,可謂全書的華彩段落,耐人尋味。
作為一部以沉穩、準確見長的作品,《走進特高壓》認真堅守報告文學的真實性,堅持以非虛構性立足,作者視真實性為報告文學的生命,與其他優秀作家一樣拒絕從主觀判斷入手寫作,堅持排除想象與虛構,追求文字與實際生活過程相吻合。從作品也可看出,作者以新聞調查、實地采訪為創作第一環節,注重采訪的全面性,創作素材包羅了與特高壓有關的一切現象、事件過程甚至當事人的證詞。人們說,報告文學是作者用雙腿走出來的,三分靠創作,七分靠采訪,《走進特高壓》經過作家的采訪、錘煉,以實實在在的書寫,描畫了特高壓及特高壓給我們生活開辟的新的未來,而這種未來有的是顯見的,有些是難以在當下就看得見的。這部作品是紀實,把大量鮮為人知的事實呈現在我們面前,同時,也讓我們對國家的科技潛力、電力的前景有了更多嶄新的認識。“一個堅強的智能電網,必將是世界的未來電網”,用電網來書寫歷史,也用電網預示未來,《走進特高壓》的品格由此得到進一步體現。
對于這樣一個開創民族電力工業新紀元,掀開世界電力發展新一頁的創新工程,文學的書寫不應該缺位。去年組建的英大傳媒集團積極整合資源,著力打造電力產業文化牌,先后資助與組織作家深入電力建設第一線,在二炮作家徐劍創作報告文學《冰冷血熱》,趙瑜、柴然創作反映“戶戶通電”的《開眼》詩人商澤軍推出《大地飛虹》之后,古清生、黃傳會所著長篇報告文學《走進特高壓》也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之際隆重面世,這是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很令人振奮。
作品不局限于特高壓電網建設本身,而是能夠深入到電網事業歷史發展的洪流中去,善于把中國電力的進步放到世界電力發展史的大背景下考察,把發展電力放在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高度上來認識,從而顯出作品立意的不凡。特高壓代表了當今世界電網技術發展的最高水平,是能源領域一項具有很高科技含量和經濟價值的技術。而1000萬伏晉東南—南陽—荊門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的規劃、設計、制造、建設、管理舉萬人之力,是個龐大的系統工程,自論證至建成投運,整個實踐是個集夢想、辛勞、爭議、奮進于一身的過程,應該說這樣一個題材為文學藝術創造提供了較好的素材基礎。
正如作品所指出的那樣,特高壓工程啟動之時,我國社會正處于急劇的轉型期,是一個“經濟與科技發展焦灼和全社會集體無意識心理浮躁的時代”,中國經濟建設的方方面面均需科技的強力支撐,需要科技工作者和建設者具有抵抗社會浮躁的沉潛的、無私的定力。在特高壓工程論證與建設期間,國家電網公司始終低調做事,坦然面對社會上種種的困惑與不理解。事實證明這個決策是對的,通過近乎臥薪嘗膽式的努力,我們國家終于擁有了特高壓電網并投入商業運行,書寫了世界電力發展史上嶄新的一頁,其意義不僅有自主知識產權、科技創新、施工創新、管理創新等,還獲得了制定世界特高壓電網標準的優先權。特高壓建設又一次證明:“在遼闊的太平洋西海岸,走過百年歷史陰霾的中國進入21世紀的崛起姿態,必然從世界工廠走向世界科技中心。”這是足以令我們自豪的。
我們會看到,《走進特高壓》的大視野大胸懷還體現在,作家能夠把特高壓工程建設置于當代中國意氣風發、欣欣向榮的整體生活格局之中,從一個獨特的角度表現愛國主義精神。從描寫的筆觸里我們不難體會到,作品把特高壓工程的建設與我們民族艱苦奮斗、堅韌不拔的歷史發展聯系在一起,客觀描繪了決策層的嚴謹、求實,書寫了特高壓專家智庫的貢獻,更突出了特高壓關鍵設備變壓器制造的艱辛,那“闖關中的驚心動魄”,讓人記憶猶新,那追求零缺陷的嚴格、無私精神,讓我們感動。作品始終注重反映和謳歌普通人身上所煥發出的高尚品格,通過大量具體可感的事例,弘揚強大的民族自強精神。循著作品的敘述人們能夠看到,從山西到河南,從河南到湖北,隨著采訪、調查和寫作的深入,作家寫作越來越自如,作品力圖在敘述中凡涉及到建設環節的地方,盡量避免描寫過于專業化,并以大量具體生動的例證增強作品的可讀性。此外,作品的議論也很有特點,比如“歷史,一切都是由制造能力書寫。人類從舊石器時代,到今天的特高壓工程,制造能力的每一級提升,都在歷史上書寫了嶄新的一筆。當康熙大帝為大清帝國平定四邊的時候,與他同時代的充滿領土擴張的彼得大帝,傾其一國之力修建遠東鐵路。俱往矣,歷史不可能假設,但可能重來,比如一戰和二戰的歐洲,它又有太多的相似。”這種議論充滿哲理意味兼具濃厚的抒情性,可謂全書的華彩段落,耐人尋味。
作為一部以沉穩、準確見長的作品,《走進特高壓》認真堅守報告文學的真實性,堅持以非虛構性立足,作者視真實性為報告文學的生命,與其他優秀作家一樣拒絕從主觀判斷入手寫作,堅持排除想象與虛構,追求文字與實際生活過程相吻合。從作品也可看出,作者以新聞調查、實地采訪為創作第一環節,注重采訪的全面性,創作素材包羅了與特高壓有關的一切現象、事件過程甚至當事人的證詞。人們說,報告文學是作者用雙腿走出來的,三分靠創作,七分靠采訪,《走進特高壓》經過作家的采訪、錘煉,以實實在在的書寫,描畫了特高壓及特高壓給我們生活開辟的新的未來,而這種未來有的是顯見的,有些是難以在當下就看得見的。這部作品是紀實,把大量鮮為人知的事實呈現在我們面前,同時,也讓我們對國家的科技潛力、電力的前景有了更多嶄新的認識。“一個堅強的智能電網,必將是世界的未來電網”,用電網來書寫歷史,也用電網預示未來,《走進特高壓》的品格由此得到進一步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