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供電局計量中心工作了足足26個年頭,雖然工作普通,但對我而言是件快樂的事情,因為我懂得它的重要性,而我的目標就是不讓‘公正’犧牲在任何一個工作細節上。”這是與張綺薇聊天時的開場白。初見張綺薇,便覺其性格開朗、性情率真。
體驗:
多道程序謹防“漏網之魚”
電表到底是如何進行檢測的呢?帶著疑問,張綺薇帶著記者來到滿是電表的工作間,上十個穿著白大褂的工作人員正在忙碌著。“進入工作間前,必須進行除塵程序并換上工作服和工作鞋。” 張綺薇馬上跟記者解惑。
記者注意到,工作人員正在對電表逐個插上電源,坐在電腦旁的工作人員則在認真地輸入數據。張綺薇告訴記者,這是單相電子式電能表,也就是普通居民用的電表,工作人員將電表接線后,按照規程規定的項目要求進行逐一檢定,不合格的將全部退回廠家。
“電表從入庫到合格品出庫,要經過多道工序。” 張綺薇表示,表計到達計量中心后要進行到貨驗收,按照抽檢比例,將部分表計送往廣東電網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進行檢定,同時計量中心內部對表計進行抽樣質檢驗收,經送檢和質檢合格后進入強制檢定環節,進行耐壓試驗、潛動試驗、啟動試驗、基本誤差測試、走字試驗等多個檢定項目的測試,合格品配送至各區供電局,最后安裝在市民家里。
“表號全部對應,可以進行操作。”“預熱操作通過,開始誤差檢驗”……電腦中開始出現一系列數字和一道道綠杠。“這是誤差值,一般負荷點的誤差要求在國家標準允許誤差限的50%范圍內,極限點的誤差要求在國家標準允許誤差限的70%范圍內,計量檢定也更為準確可靠。”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出現綠杠說明誤差值在允許的范圍內,假如是紅色則表示不合格。
“咦,怎么每個電表上都有兩個封印?”原來,對于經檢定合格的電能表加一粒計量中心檢定封印,保留廠家出廠封印,做到“雙保險”。一只表對應一個鉛封,并將表計信息全部列入管理系統中,方便查詢,記錄表計狀態。檢定方式也采用“不開蓋”檢測,只對計量器具進行檢測,不開蓋調整計量器具的誤差,檢測過程全部電腦自動完成,不摻加人為因素。
訪談:
高科技助力計量“公正性”
“我的日常工作就是做好計量檢定工作安排,保證表計檢測質量和數量,督促每個生產環節要做到細致、到位。”談到日常工作,張綺薇話匣子便打開了——“別小看計量檢測工作,對企業和用戶來說,它意味著公平與公正。”末了,她強調道。
張綺薇的辦公室整潔,矗立在房間一方的書柜最為顯眼,《電能表修校》、《多功能電能表及抄表技術》、《電能計量技術考核培訓教材》……她告訴記者,不斷學習和自我提升是一個計量人員綜合素質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計量技術并沒有止步。計量中心今年還引進單相電能表全自動流水線檢定系統和單相電能表的立體表庫,將實現電能表檢定上料、輸送、檢定等全過程的自動化和智能化,表計檢定全過程無須人工干預,電能計量管理的質量和安全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感言:
不讓“公正”輸給“細節”
計量工作一干就是26個年頭,電能計量工作難嗎?張綺薇笑了笑坦言道:“做到一塊表不出差錯不難,要做到每一只表計準確、可靠并不易。”工作要求精細,專業性強,要求耐心、細心,更要有高度責任心,要堅決做“3個百分百”,即100%強制檢定、100%正確檢定、100%檢定準確。“要做到公平公正,就要抓住每個細節,要保證不出現任何差錯。”她認真并且堅定地說。
更換新電表后,為什么有市民覺得新電表會走得快呢?對此,張綺薇表示,這是因為 舊電表運行時間較長,由于機械磨損、老化而導致計量精度不夠,出現少計電量問題,而新更換的電表由于技術手段先進,靈敏度有了較大提高。同時, 換表可能導致計費時間節點的變化,從而延長了收費周期,造成電費比上一收費周期有所增加。
“有豐富實戰經驗的技術骨干”、“班上的中流砥柱”、“有頭腦的薇姐”……談起張綺薇,同事們都不吝贊詞。同事趙婉婷告訴記者,在平常的工作中,張綺薇還善于發現、總結、提煉,她在工作中只要發現了任何問題,都會記下來,然后進行鉆研,并提出合理化建議,促進工作進一步完善。
工作是一種過程,優秀是一種習慣。正是這種“不讓‘公正’犧牲在任何一個工作細節上”的精神,張綺薇成為了計量中心的“榜樣”。目前,計量檢測工作每周有周報。此外,還創新推行檢定數據比對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