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日報社旗下的《淮安日報》、《淮海晚報》、《淮海商報》的20名35歲以下青年記者應邀來到淮安供電公司,參加該公司主辦的“走現場、看供電”新聞競賽活動。
在該公司調度中心、客戶服務中心和220千伏新港輸變電工程施工現場,記者們通過實地了解和體察,快速而準確地捕捉到了有新聞價值的題材,并在短短的2小時之內,呈現出20篇精彩的現場短新聞。據悉,此次新聞競賽的獲獎作品將刊登在近期的《淮安日報》上。
今夏用電更放心
今夏淮安地區的用電形勢如何?供電公司又是如何做好準備工作的?這些問題無疑成為記者們最關注的焦點。
在該公司調度中心,中心副主任李瑞洲告訴記者們,今年淮安地區最高用電負荷將達到170萬千瓦,增幅達到20%。但該公司調度中心已經嚴陣以待,確保居民生活用電無憂。到6月底,淮安電網計劃性檢修任務將全部結束,7月1日之后,該中心將按照已編制完成的《2008年度事故處理預案》、《淮安電網220千伏變電站全停處理預案》以及《迎峰度夏及奧運期間淮安電網保供電預案》,使電網轉入全保護、全接線運行。
在220千伏新港輸變電工程施工現場,記者們對工程建設重“快”更重“好”發出了由衷的贊嘆。江蘇省電力公司今年10大電力重點基建工程之一的220千伏新港輸變電工程于今年4月1日正式開工,為了能趕在7月底前投入使用,該公司打破至少需要6個月時間才能竣工的常規,加強材料物資保障,合理安排人力,高效組織施工,確保工程順利進行。在現場,記者們看到,構建支架基礎工程,一般要用60天才能竣工,在這里只用了30天,類似的輸變電構支架安裝工程,一般要用30天才能竣工,在這里只用了20天。據了解,它的建成投運將大大緩解淮安西部電網的供電壓力,為廣大電力客戶尤其是大企業的供用電提供可靠保障。
參觀完這2個現場之后,《淮安日報》記者宋瑩瑩說:“我們的疑問在這里都找到了答案,我們可以放心地向廣大市民傳遞這樣一個信息,今夏淮安用電更放心。”
今夏用電更舒心
《淮海晚報》記者陸彥平一跨進該公司客戶服務中心,就一直注意一名接線員。她在稿件中寫到:“從我進門的一刻直到我離開這短短的半個小時時間里,03號話務員一共接聽了13個電話,她一直保持著微笑,耐心細致地解答著客戶的詢問。這讓我切實感受到,今夏用電我們會更舒心。”
據在現場的該公司客戶服務中心主任鐘鐳介紹,近日,該公司推出了“金牌服務迎奧運”活動,該公司工作人員將深入富春花園等社區向廣大居民介紹安全用電常識、檢查維修用電設備等,確保居民奧運會期間的正常收視;為了解決居民交費難的問題,該公司積極拓展電費交納渠道,市區交費網點也由原來的85個增加到128個。
在記者們的稿件中,優質服務可以說是重頭戲了。獲得這次競賽一等獎的稿件《淮安13個社區配了“電保姆”》里指出,淮安供電公司首批13名社區服務經理正式上崗后,小區分支箱、總表箱損壞等用電問題由社區發現后可及時通知社區經理,社區居民家遇到難以解決的用電問題也可直接反映給社區經理。社區經理架起了電力企業與社區居民之間的橋梁,他們從等客戶上門轉變為主動深入社區,拉近居民與供電企業的距離,讓更多居民體驗到了供電企業的親和力,營造了構建和諧社會的良好氛圍。
當家更知“柴米”貴
“節約每一度電、節約每一張紙、節約每一升油……6月19日,記者在淮安供電公司驚奇地看到,這個在常人眼里的‘電管家’——用電不用發愁的單位,工作人員對節約能源卻近乎苛刻。經過采訪記者恍然大悟:‘當家’更知‘柴米’貴,節約能源已經成為供電企業工作人員的自覺行動。”《淮海晚報》記者顧瑋在稿件中這樣寫到。
6月19日,是2008年節能宣傳周的第4天。作為電力供應企業的淮安供電公司的節能工作做得如何自然成為新聞記者們比較感興趣的主題了。
此外,讓人頗感意外的是,在20篇稿件中居然有3篇稿件是反映10千伏線路直接升壓至20千伏運行的。而在該公司黨委書記張克全的總體介紹材料中這方面的內容并不是很多,那么,記者們為什么對電網20千伏升壓運行技術如此感興趣?在筆者的詢問下,記者們說,4月份,這項技術在淮安試驗成功時,他們就從《淮安日報》、《淮海晚報》以及電視上看到了這個消息,且一直很關注這件事。他們認為,這一新技術的應用更加符合建設節約型社會的需要,省公司在淮安搞試點是淮安的驕傲,也彰顯了一個負責任國企的形象。 (朱 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