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底,天津濱海分公司緊鑼密鼓地開始了吉林路220千伏監控中心的建設工作。2008年7月,全部設備正式進入吉林路集控中心安裝,并開始試運行。2009年2月,已有創業站等6座220千伏變電站,塘沽站等3座110千伏與系統連接。未來,天津濱海分公司220千伏及以下100多座變電站將全部接入吉林路監控系統,220千伏變電站集控管理時代的大幕正在濱海徐徐拉開。
吉林路監控中心監控系統可實現對所轄220千伏及以下變電站的集中監控以及“五遙”功能。同時實現對各無人站的監視、信息搜索和記錄分析,為監控人員判斷設備異常,采取相應措施提供依據。此系統的應用與220千伏無人站的建設相配合,將最終實現220千伏站的無人值守。
在進一步加大電網建設投資力度的同時,天津公司加快轉變電網發展方式的實施步驟,更加強調鞏固管理基礎、轉變發展方式、整合企業資源、促進科學發展的工作要求。吉林路220千伏監控中心的投運,帶來了濱海地區變電運行管理模式的深刻變革,濱海電網從此進入“調度+監控中心+基地站(操作隊)”的管理時代。
從人力資源緊缺到人力資源的科學使用
伴隨濱海新區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新區電網發展也正經歷著一次飛躍。“十一五”頭三年,濱海地區累計竣工35千伏及以上輸變電工程51項,新增變電容量468萬千伏安,僅220千伏變電站就投產了8座。
電網建設的加速,新設備的不斷投運,一方面打通了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改善了地區投資環境;但另一方面,變電運行人員緊缺凸現。2008年,濱海分公司接收大學畢業生31人,14人被分配從事變電運行專業。“人手還是緊張。” 天津濱海分公司變電工區副主任孫云東看著新來的年輕人,喜憂參半。按傳統管理方式,一座220千伏站需配置人員7-12人,運行維護就需百人以上,而分公司從事變電運行工作的全部人員只有130人左右。并且,隨著濱海新區經濟社會的長足發展,本地區電網基礎建設投資和工程量還將持續高位運行,未來對運行人員的需求還將繼續加大。
如何解決這個矛盾?轉變電網發展方式,提高設備自動化運行水平,啟動大集控中心建設,實現220千伏站的集中控制是根本解決途徑。在大集控的管理模式下,濱海地區220千伏變電站將逐步由有人值班向少人值守、無人值守過渡,極大地節約人力資源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
從提高工作效率到建設節約型社會
海門基地站是按照大集控管理模式較早組建的一個基地站,管理220千伏變電站4座,110千伏站2座,35千伏站2座。按照以往的管理模式,僅四座220千伏站所需人員就得30人以上,而海門基地站實際上只有運行維護人員21人。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和調整,海門基地站運行人員已基本適應了集控中心的管理模式,班組各項工作有條不紊地開展。
據了解,依據分工,監控中心將主要負責對所轄變電站的監控、調壓、“遠控”操作及與調度聯系,操作隊則主要負責倒閘操作等運行管理工作,專業內部分工進一步細化和明確,便于集約化管理的開展。例如,實行集中監控以后,所有變電站的“監屏”職能僅僅需要監控中心2-4名值班員完成即可,大大減少了運行值班人員的工作量。同時,由于大部分操作采用遠方遙控執行,站端人員只是配合檢查,極大地提高了操作效率。
在推進監控中心的建設過程中,濱海分公司盡量采用占地少,自動化程度高,運行維護檢修工作量小的設備,減少運行值班人員的工作和生活用房,不僅減少了建設投資,也極大地節省了土地資源,是電網企業為建設節約型社會作出的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