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火熱的7月,關于中國電力行業的話題,也陡然升溫。
一是被外界認為“只漲不降”的階梯電價要在全國推行;二是秦皇島碼頭存煤堆積如山,煤價下跌綿綿不絕。于是,要求電價下調的呼聲,此起彼伏。
想想也是:按一噸電煤發電2000度算;煤價下跌100元,發電成本每度下降5分錢。
問題在于,發電企業想降電價,自己不能做主,必須發改委批準;即便下調了發電廠的上網電價,消費者也未必能得到實惠。因為,消費者的用電價格,是兩大電網提供的消費電價,也由發改委批準;而消費電價和上網電價之差,就是電網的主要收入——輸配電價。
發改委擁有對電價的全權管控權,這點并非人所共知。
從2002年開始,中國開始大力推進以“市場化為取向”的電力體制改革。按照改革目標,上網電價和消費電價由競爭所得,即市場決定;而輸配電價,則是電網的“成本加成”得出,因是壟斷環節,必須國家監管。
但這場持續10年的改革,現狀無疑讓人絕望:“廠網分開”早已完成,“主輔分離”基本完成;但“輸配分開”則遙遙無期,更遑論什么“競價上網”。
目前,改革的方向也發生了爭議。關于“電力破碎化改革沒有出路”、“輸配不分有利電網安全”的說法,也非常流行。
許多學者撰文稱,中國電改進入了深水區;電改無法繼續,是因為利益集團阻撓。
但是“利益集團”姓甚名誰,卻少有學者敢于公開寫到紙上;國家電監會,作為電力市場的專業監管機構,也極少發聲,指出改革停滯的癥結。
其實,改革卡在哪里,誰都知道;監管者被俘獲的跡象,異常明顯。
中國電力規劃、各種電價的核定、電網投資審批、發電市場準入、行業技術和質量標準等大權,都掌控在發改委手中;供電市場準入,則掌握在地方經貿委手中;電監會缺乏抓手,尤其是最核心的價格和投資監管職能,成了業內著名的“花瓶”機構。
正如一位電監會的中層干部所言:“電價至今是計劃經濟,哪來的電力市場?既然沒有電力市場,那我們在監管什么?”
一是被外界認為“只漲不降”的階梯電價要在全國推行;二是秦皇島碼頭存煤堆積如山,煤價下跌綿綿不絕。于是,要求電價下調的呼聲,此起彼伏。
想想也是:按一噸電煤發電2000度算;煤價下跌100元,發電成本每度下降5分錢。
問題在于,發電企業想降電價,自己不能做主,必須發改委批準;即便下調了發電廠的上網電價,消費者也未必能得到實惠。因為,消費者的用電價格,是兩大電網提供的消費電價,也由發改委批準;而消費電價和上網電價之差,就是電網的主要收入——輸配電價。
發改委擁有對電價的全權管控權,這點并非人所共知。
從2002年開始,中國開始大力推進以“市場化為取向”的電力體制改革。按照改革目標,上網電價和消費電價由競爭所得,即市場決定;而輸配電價,則是電網的“成本加成”得出,因是壟斷環節,必須國家監管。
但這場持續10年的改革,現狀無疑讓人絕望:“廠網分開”早已完成,“主輔分離”基本完成;但“輸配分開”則遙遙無期,更遑論什么“競價上網”。
目前,改革的方向也發生了爭議。關于“電力破碎化改革沒有出路”、“輸配不分有利電網安全”的說法,也非常流行。
許多學者撰文稱,中國電改進入了深水區;電改無法繼續,是因為利益集團阻撓。
但是“利益集團”姓甚名誰,卻少有學者敢于公開寫到紙上;國家電監會,作為電力市場的專業監管機構,也極少發聲,指出改革停滯的癥結。
其實,改革卡在哪里,誰都知道;監管者被俘獲的跡象,異常明顯。
中國電力規劃、各種電價的核定、電網投資審批、發電市場準入、行業技術和質量標準等大權,都掌控在發改委手中;供電市場準入,則掌握在地方經貿委手中;電監會缺乏抓手,尤其是最核心的價格和投資監管職能,成了業內著名的“花瓶”機構。
正如一位電監會的中層干部所言:“電價至今是計劃經濟,哪來的電力市場?既然沒有電力市場,那我們在監管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