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十二五”期間,國家電網智能化建設將投資2860億元,帶動社會總產出增加約11400億元。堅強的輸電側和靈活的配用電網絡是建設智能電網的兩大方面,而施耐德電氣正是瞅準了配用電端的需求側管理(DSM)。
?????? DSM作為一種理念傳入中國已有二十年。政府在推廣過程中用到的手段包括:拉大峰谷電價、實行可中斷負荷電價等措施、引導用戶調整生產運行方式、推廣節能燈、高效變壓器等節能設備。
?????? 長期以來,我國“重發輕供不管用”的電力發展思路造成了我國配電投資落后于輸電側投資,在國外配電投資是輸電的1倍多,而中國配電網的投資不足輸電網的一半。
?????? 這種情況正在逐步改變。華北電力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曾鳴告訴記者,未來配電側投資發展是重點。
?????? 目前配用電端的需求側發展在相當程度上是被目前的能源、資源狀況所逼迫。葉冰認為,以前在電能不夠的時候就建電廠、建輸電、配電網絡等基礎設施來滿足剛性需求的方式已經無法持續。“我們現在面臨能源使用效率上的挑戰越來越大。”
??????? 另一方面,隨著可再生能源、新能源參與到電網供電,無論是集中式還是分布式,發電的不穩定性、波動性也越來越需要用電側、發電側有更好的互動,達到一致性。
?????? 目前,施耐德電氣的DSM解決方案已經在法國參與了電力市場,其在法國的一家公司Energy Pool的DSM業務基本已經覆蓋到整個區域,和大型能耗企業建立起了需求響應的模式。“把需求側響應節約出來的部分容量賣給電力交易市場,當出現一些峰值需求、供電不足的時候,可以通過這個系統和不同企業之間的協議來降低電力負荷。”不過,在中國目前還沒有完全摸索出一套商業模式。
?????? 葉冰告訴記者,需求側響應的第一個階段是獨立用戶在能效方面的管理,再升級后可以參與到互動,把節約出來的這些容量轉移到另外一些客戶中去使用。“這里面有兩個收益,一個是能耗的節約,一個是節約出來的容量可以賣出去”。目前,施耐德電氣與唐鋼、神華的合同能源管理正處于第一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