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民生投入,都得通過“最后一公里”才能送到千家萬戶。群眾不會嚴格“打表”走完“最后一公里”到底需要多少時間,更不會去斤斤計較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累計完成數。但是,人人心里都會有一桿秤,有著自己的判斷刻度,會從方方面面去衡量“最后一公里”到底有多遠。
經濟轉型升級背后的“電馬達”
民生建設離不開地方經濟的發展,這是解讀民生的根本問題。在余杭經濟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期,一臺動力持久而強勁“電馬達”十分重要。
“老倪,你可算來了!”每次見到供電公司客服部門的負責人倪國平,浙江杭州金浪機電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海農都如同見到老朋友一樣,因為張海農知道,每次倪國平和他的同事過來,自己的企業在用電需求上遇到的問題都有辦法能夠解決了。
類似這樣的場景還有很多。落戶于仁和先進制造業基地的比亞迪項目是杭州市引進的重點項目之一,2015年1月試生產需要用電4500千伏安,預計2015年7月一期投產需要用電8000千伏安,供電公司客戶服務人員在充分做好仁和先進制造業基地配套電力網架結構調查的基礎上,針對基地周邊線路負荷情況不能滿足比亞迪大容量接入、而變電所建設時間上也與項目試生產有差距的情況,余杭區供電公司與仁和先進制造業基地統籌協調,確定了過渡接入方案,確保比亞迪項目預期試生產。
從東部的余杭經濟技術開發區,到中部的仁和先進制造業基地,再到西部的杭州未來科技城,千萬家企業,規模不同,領域不同,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朋友——余杭電力人,只要企業有需要,他們就會出現,“不同公司有著不同的用電需求,尤其是在開發區的各個孵化器內同一幢樓中,可能就有不同用電需求的企業。”如何在保障供電的同時,幫各用電單位制定合理的用電方案,平衡之間的需求,成為供電客服人員的一項重點工作。
新農村建設中的“電幫手”
今年年初,余杭區供電公司在2013年試點改造包括仁和、徑山、黃湖等地的農用電力線路的基礎上,繼續將剩余的農用電力線路全部改造完成,努力使2250條農用電力線路將使農村用電環境將得到徹底改善。一年多來,通過運用智能公共變壓器終端在線監測手段,實施農村電壓質量遠程化、實時化監測治理,以往農村里隨處可見、縱橫交錯的“蜘蛛網”正逐漸消失,農村用戶用電服務也從“好用電”提升到“用好電”。
“用好電”的服務思路還體現在區供電公司試點推廣的“一冊一圖”中(居民用電“十問十答”手冊和電力便民服務地圖)。
“有了這份電力便民服務地圖,我們就可以將10千伏及以下電力風貌完整的展現給港南村電力用戶,實現我們主動搶修、‘零距離’服務等便民工作。”介紹起港南村電力便民服務地圖,良渚供電所所長謝祝平言語中透露著自豪。作為試點單位之一,余杭區供電公司在浙江省范圍內率先開展電力便民服務地圖編制。
個人生活中的“電保姆”
“真是太好了。以后我們交電費再也不用走遠路了!”在中泰街道便民服務中心,一位前來辦理電力業務的居民用戶高興地在自主交費機前交清了自己家的電費。2014年初,因余杭供電所因業務和管理的需求,撤銷了中泰營業廳,但是,中泰街道居民辦理業務并沒有因此變得麻煩。為方便戶用辦理業務,供電主動對接中泰街道便民服務中心,通過便民服務中心,讓中泰街道的居民能夠就近辦理電力業務。并在電力服務窗口添置了POS機和自助交費機,讓用戶能夠方便的通過現金和刷卡兩種方式交納電費。這也使得便民服務中心的服務項目更加全面,能夠包含故障報修維修、電費查詢交納、業務咨詢代辦和安全用電知識宣傳等多種業務。這種讓用戶“零距離”享受電力便捷服務,余杭市民的“電管家”還做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