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隨著“安全發展核電”被寫入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核電發展已備受關注。
全國“兩會”期間,記者采訪的多位核電行業政協委員,均表達了對我國核電發展及“走出去”的積極樂觀態度。核電重啟,蓄勢多年的核電行業已做好準備,信心十足。
我國核電發展前景樂觀
“我對我國核電發展充滿信心。”全國政協委員,國家核電技術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王炳華接受采訪時表示。
“今年3月11日,是日本福島核事故4周年。國家啟動紅沿河核電廠5、6號機組工程建設,意味著福島核事故對我國核電產業發展的影響告一段落。”王炳華說,“4年時間里,我國認真總結反思核電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吸取福島核事故的教訓,在戰略規劃和技術路線選擇上,以及在核電產業和裝備制造產業發展上,包括在工程建設過程中,汲取了有益經驗和深刻教訓。4年時間收獲很大,進一步增強了我國堅定發展核電的信心。同時,無論是核電產業研發、設計單位,還是核電項目業主,都更加重視核電安全。”王炳華同時表示,福島核事故對所謂的我國核電發展“斷檔”的影響是有限的,我國核電發展需要提速。
“國家應該加速審批并規模化發展核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賀禹接受采訪時表示,“目前國家對核電發展非常支持,國際市場也有需求,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時機。”今年“兩會”期間,由賀禹發起,21位政協委員聯名提交了題為《推動核電新一輪規模發展,實現中長期國家能源結構調整戰略目標》的提案,建議從國家戰略層面,進一步明確核電在我國能源電力供應中的支柱地位,實現規模化發展。同時,按照“同一廠址,同一技術路線”的原則,以沿海擴建項目為重點,用具備三代核電技術為主要特征的成熟堆型填平補齊。
“到2030年,我國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提高到20%左右,意味著屆時非化石能源的供應量要達到12億噸標準煤左右。僅依此來看,我國核電就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賀禹推算,“按照上述目標,2030年我國核電在運裝機規模應達到1.5億~2億千瓦,按照核電需要5~6年的建設周期來看,未來我國每年最少要有10臺機組開工才能實現上述目標,因此核電發展是必然的。”王炳華則表示:“我的想法比賀禹還要‘冒進’。即使沒有霧霾,我國能源結構也需要調整。現在霧霾頻現,發展核電的緊迫性更高了,核電發展要達到一定比重,而我國已經具備這個條件。”
我國核電“走出去”具有優勢
“核電走出去形勢很好。目前世界上對核電有興趣的國家就有十幾個。”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核動力研究院院長羅琦介紹說,“我國核電產業技術水平很高,在價格方面也具有優勢,在國外很有市場。”羅琦認為,我國的制造技術已經達到世界頂尖水平,且產能超大,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國內核電產業即將“過剩”。如不能加快國內發展和“走出去”,對制造業來說是個損失。“核電‘走出去’和國內大力發展核電,是為發展經濟和建設生態文明助力,既可以解決環境問題,同時也可以拉動經濟發展。”“核電‘走出去’是一個國家戰略,核電企業也在積極‘走出去’,我信心很足。”賀禹表示,“我們‘走出去’具有很多優勢。不是不謙虛,因為歐美核電建設停滯近40年,我國從上世紀80年代到現在連續發展核電項目,已擁有一批高素質、能力強的工程建設人員和運營人員。同時,我國裝備制造業也具有優勢,核電制造業經過20年的發展已擁有很高水準。而價格方面比國外要低很多。”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黨組書記、總經理陸啟洲則表示了一絲擔心:“高鐵‘走出去’不容易,核電‘走出去’也不容易。除了不同國家執行不同的核電政策之外,核電‘走出去’還需要很大的投資強度,且建設周期較長,很長時間難有收益。”“核電‘走出去’的挑戰是實實在在存在的,最大挑戰是國外對我國核電技術的不放心,這是最大問題。”王炳華說,“坦率地講,雖然我國核電已經發展了30多年,但直到近幾年才真正取得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電技術,之前向我們輸入核電技術的國家當然擔心我們的技術是否符合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有關安全標準,是否符合歐美用戶在本土建設核電站的安全標準。”但王炳華同時也表示,綜合考慮我國核電產業的建設能力、裝備制造能力、運行水平,以及國家比較優惠的融資政策等因素,可以說我國核電還是有競爭力的,“我充滿信心”。
內陸核電是未來發展趨勢
“從專業角度來看,內陸核電跟沿海核電沒有任何區別,全球57%的核電建設在內陸。”賀禹表示,“我國已基本完成內陸核電前期準備和論證,應將內陸核電建設真正提上議事日程,希望在‘十三五’期間內陸核電建設能夠逐步放開。”“內陸核電和沿海核電在技術上沒有差距,如法國60%的核電都在內陸,在我國建設內陸核電是遲早的事。”羅琦也持同樣觀點,“按照規劃,目前我國沿海核電已基本飽和,下一步主要是發展內陸核電。內陸核電在技術上沒有障礙,應該在‘十三五’末期啟動內陸核電。”王炳華也認為內陸核電和沿海核電沒有本質區別,目前存在的阻力主要是認識問題。
“核電一定要有相當大的比重,最起碼要達到全世界核電裝機容量的平均水平,我國甚至還要更高一些。”王炳華說,“我國核電規劃大的趨勢是先沿海再內陸。核電發達國家無所謂沿海和內陸核電,美國在建核電站也有內陸核電。”“這個‘坎兒’要跨過去。”王炳華說。
對此,羅琦認為要靠科普方式解決公眾對內陸核電的認識。他表示:“核電廢料很少,也很安全。國家和媒體應該加大對核電安全性的宣傳力度,核電科普要從娃娃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