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正影響改變傳統產業
自從2015年兩會期間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后,互聯網+儼然已成為2015年以來互聯網行業最為熱門的名詞。一段時間里,占據了各大媒體的頭版頭條,而大家也都在試圖闡述這一新生名詞的含義及內涵,并試著融入其中。
事實上,“互聯網+”這個概念于2012年在業界首次提出,與2007年出現的“互聯網化”概念一脈相承,強調互聯網與各傳統產業進行跨界深度融合。“互聯網+”是我國工業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成果與標志,也是進一步促進信息消費的重要抓手。
什么是“互聯網+”?研究指出:“‘互聯網+’的本質是傳統產業在線化、數據化。”有專業機構認為,“互聯網+”就是以互聯網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術在經濟、社會生活各部門的擴散、應用過程。
綜合各方面專家和機構的觀點,簡單地說,“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但這并不是簡單的兩者相加,而主要是指利用信息通信技術和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和傳統行業進行全方位、全系統的深度融合,它是互聯網發展新形態新業態,是知識社會創新推動下的互聯網形態演進及其催生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是互聯網思維的進一步實踐成果,代表了一種先進的生產力,推動著經濟形態不斷地發生演變。
目前,“互聯網+”已經改變及影響了多個行業。“互聯網+傳統集市”有了淘寶,“互聯網+傳統百貨賣場”有了京東,“互聯網+傳統銀行”有了支付寶,“互聯網+傳統打車”有了快車滴滴,“互聯網+餐廳”有了餓了嗎。
此外,“互聯網+醫療”、“互聯網+交通”、“互聯網+公共服務”、“互聯網+教育”等新興領域也呈現方興未艾之勢,隨著“互聯網+”戰略的深入實施,互聯網必將與更多傳統行業進一步融合。
需求互聯帶動能效提升
回顧歷史進程,清晰展現了先進技術對能源革命,進而對工業革命的巨大推動力,“蒸汽機+煤炭”替代“人工+柴薪”“內燃機+石油”替代“蒸汽機+煤炭”,分別開啟了第二次工業革命。
當前,新一輪能源革命及其對應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已經蓄勢待發,以信息新技術和新能源技術為引領,并與生物電子、3D打印、智能機器人、納米材料等新技術相融合,相互關聯、交織共進,正在對傳統產業進行全方位升級改造。
在2015年國務院提出“互聯網+”概念及頒布《中國制造2025》戰略計劃后,工業行業早已如火如荼、迅速展開了“互聯網+”行動。年初,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工信部聯合發布了能源領域落實“互聯網+”行動的綱領性文件——《關于推進“互聯網+”智慧能源發展的指導意見》。文件指出,為促進能源互聯網健康有序發展,近中期將分為兩個階段推進,先期開展試點示范,后續進行推廣應用,確保取得實效。其實早在2015年就有不少業內人士表示,在電改背景下,“互聯網+”智慧能源將引領能源生產與技術的革命,助推新型電力治理體系的形成,并將衍生出眾多具有廣闊投資前景的細分市場。
國家能源局“互聯網+”智慧能源行動計劃課題組成員王強認為,能源互聯網是以電力系統為核心與紐帶,多類型能源網絡和交通運輸網絡的高度整合,具有“橫向多能源體互補,縱向源-網-荷-儲”協調和能量流與信息流雙向流動特性的新型能源供用體系。
未來互聯網和能源碰撞之后會有什么?第一是廣泛的連接。各種設備實現端對端的連接,比如分布式能源、樓宇管理系統、電動汽車、智能家居等。其次是管理。“互聯網+”智慧能源會接入巨量的設備并產生天量的數據,比如可以實現設備身份登記,大數據分析,網格管理以及分布式處理等多重功能。第三是智能。系統內的發電設施,儲能設施,企業和家庭內每一臺用能設備和電動汽車,都可以智能化,可以進行溝通和協作,自我管理。
按照國家能源局原局長張國寶的說法,未來能源也會像信息一樣,每個生產能源的單位都能夠把生產的能源放到能源互聯網上去,而需要能源的人和單位也能夠通過能源網絡來獲得能源。共享性、互聯性,成為“互聯網+”智慧能源的主要特征。
電力行業未來充滿無限可能
“以后你不僅可以找鄰居借鹽借醬油,還可以找鄰居買電。”近日,國家能源局總經濟師李冶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說,國家能源局正在推動能源的互聯網和智能化,先用三年左右的時間,即在2019年之前重點開展試點示范,鼓勵各類應用探索,積累可推廣的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
簡單來說,可以把它理解成“互聯網+能源”。過去居民只是電力的消費者,買電只能到電力公司買;而在能源的互聯網和智能化以后,每個家庭也可以是發電者,電力自發自用,多余的可以上網。李冶說,居民將來不僅僅是付錢給電力公司、熱力公司買電,也可能會把電賣給熱力公司、電力公司,拿到回報。另外,從居民家買電也是可以的。
可以預見,在這一大背景下,電網企業將面臨新的使命,或者說電網的任務將發生很大的變化。首先,電網將成為大規模新能源電力傳輸和分配的網絡。其次,電網和分布式電源、儲能裝置、能源綜合高效利用系統有機融合,成為靈活、高效的智能能源網絡。同時,智能電網還將具有極高的供電可靠性或者功能的可靠性,基本排除大面積停電的風險。特別是隨著電網和信息通信系統的廣泛融合,進一步建成能源電力和信息綜合的全新服務體系,使智能電網承擔新的使命,發揮更大的作用。
此外,在電力行業,商業模式也是基于電力這一單一產品的。未來互聯網能夠支持新的基于信息的能源互聯網應用,比如電力消費者和電力生產者之間,以及消費者和消費者,生產者和生產者之間的信息共享,設施共享,即時合作,費用實時和跨期分攤,動態電價和計費服務等。
電網企業還能夠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對不同電力消費群體的用能習慣進行分析,來制定針對不同消費群體的精細差別電價,獎勵那些節能用戶,懲罰那些浪費用戶,而不是像現在那樣,僅僅根據用電量絕對數進行一刀切的電力階梯定價。
而從用戶的層面來講,與會專家認為,“互聯網+”智慧能源的核心是幫助用戶完成能源價值實現,包括電費降低,能源投資等,最終將降低用戶的能源綜合利用成本。 來源: 南方電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