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天慧,一個外表時尚的95后姑娘。初次見面,我怎么也不會想到,她馬上就要去尼日利亞宗格魯水電站項目報到了。究竟是什么樣的經歷,讓蘭天慧這個電建姑娘,主動選擇去非洲闖一闖?
在盧旺達孔子學院當教師
2017年,對外漢語專業的蘭天慧即將大學畢業。她參加了國家漢辦的選拔,并順利取得去盧旺達孔子學院支教的機會,從此過上了一種跟同齡人“不一樣”的生活。
“千丘之國”盧旺達無疑是受上帝眷顧的,在這片清脆肥沃的土地上,丘陵與河谷起伏有致,滿眼都是綠色,讓人心曠神怡。帶著一顆探索非洲真面目的好奇心,她來到了這片炙熱的大地上。
雖然下定了決心、做足了功課,艱苦的條件還是給她了當頭一棒。支教的地方都是最邊遠貧瘠的地區,吃穿住行都是問題,停水、停電現象經常遇到。但是當地人渴望擺脫貧困、習得一技之長的樸實心愿被她看在眼里,當地人的熱情她更是記在心上,她選擇留下來。360多個日夜,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她一個人,奔波于負責的教學點及往來的村落中。她克服了孤獨和恐懼,先后在3個支教點執教了300多名當地學生,幫助7人實現了留學中國的夢想,其中一名學生還取得了新漢語水平考試滿分的成績。
有一次,她的學生偷偷為她策劃了一場生日驚喜。下課后幾個男生鬼頭鬼腦地把她拉到學校大禮堂,一排排學生從帷幕后唱著生日歌走出來,用他們所剩無幾的生活費湊錢買了面包、糖果和賀卡。看著他們搖頭擺腦天真可愛的樣子,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溫暖。
“蘭老師堅定了我學習漢語的夢想,在生活上也給了我很大幫助。”她的一位學生韓樂說,“感謝蘭老師!”
她的第一次非洲之旅可謂收獲滿滿。
在家人的鼓勵下走進電建
“你的家人支持你去非洲嗎?”
“我的祖輩父輩都是水電工作者,放暑假的時候,父母便會把我接到工地,那是我最快樂的時光。從一次次離別和團聚中我感受到了他們對我的關心。他們把最好的給我,也特別支持我想做的事情。去非洲支教,符合我的專業和興趣愛好,父母一開始雖然不舍得,但很快還是支持了我的決定。”
一年支教期很快就結束了。回國以后,蘭天慧很想念在盧旺達的學生。教漢語能讓他們了解中國,去中國留學可以一定程度上地幫助他們改變命運。但她覺得遠遠不夠,她想做一些更有意義的事情。
在工地長大的她到過多個水電項目工地,包括五強溪、構皮灘、龍開口、白鶴灘水電站等。父母在她小的時候就給她講水電建設的知識,在她心里埋下了種子。機緣巧合下,她的父親告訴她水電八局國際公司要招新了,在非洲有在建項目。父親問她還想去非洲嗎,她一口回答:“愿意!”就這樣,她來到八局國際公司面試,正是她的援非經歷打動了面試官,順理成章地被派往尼日利亞宗格魯水電項目。
參與電建在非洲的工程建設,成為了她心中那件更有意義的事。
從教師到工程人的華麗轉變
這一次,她以全新的面貌再度來到非洲這篇廣袤的大地。
宗格魯水電站是尼日利亞最大在建水電站項目,中國電建積極推進本土化進程,雇傭當地員工超過4000人;長期不懈地為每位本土員工提供的安全、技能培訓;并建立與勞工部、雇員工會三方協商的機制,獲得了勞動就業部頒發的“工業安全、健康、勞資政三方合作卓越成就獎”和行業工會頒發的“工會最佳管理友好獎”。對于蘭天慧來說,這是一個更為寬廣的天地。
她被安排在綜合部,從事文檔管理。身份的轉變帶給她更多的是挑戰,一開始,別人拿給她的文件她看不懂也無從下手,但是她激勵自己主動加班,時常請教師傅和同事,一個月的時間便熟悉了公文處理和寫作,逐漸上手了采購工作。日常工作有了起色后,她還主動當起了工地小記者。
以前的她喜歡穿寬松的衣服,聽搖滾,彈吉他,一個人背著包旅行。她的心里似乎住著一個男孩子,“酷女孩”是她對自己的評價。來到宗格魯以后,她感覺自己活得更真實了。因為從小就對水電工地有一種莫名的情愫,一切都是那么地親切和熟悉。她主動走訪和學習,經常跟著師傅下工地,幫助當地員工解決一些工作和生活上的問題,也常常拿著相機在現場拍攝一些珍貴的鏡頭。時間久了,她逐漸和當地員工打成了一片。她主動采寫改編了數十篇一線員工的事跡,也包括亞辛、阿布多等堅守電建多年的外籍員工,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酷女孩”。
也是來到尼日利亞以后,她才更加深刻地明白了什么是“一帶一路”。她想做一位真正的“一帶一路”踐行者,用點滴付出詮釋電建海外建設者的家國情懷。
尼日利亞的時光將會和盧旺達的經歷一樣,成為她青春歲月里最閃亮的印記。正如她自己說的那樣:“中國電建承載了我整個孩提時期的歲月,我想和爺爺父母一樣,做一名優秀的電建人。”
和奮斗在非洲的所有電建人一樣,她正用自己的努力去擁抱非洲,讓非洲這頭奔跑中的雄獅跑的更快、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