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烏魯木齊8月22日電 題:為了國家的能源安全——新疆能源行業建設者群像掃描
新華社記者 顧煜、杜剛、王菲
70年來,從“兩黑一白”(石油、煤炭、棉花)到天然氣、新能源等綠色能源,新疆能源得到了長足發展。如今,國家綜合能源基地在祖國西北角拔地而起,在無數石油人、電力人的汗水中,保障著西氣東輸、疆電外送的暢通,創造著新疆美好的明天,守護著國家能源的安全。
鉆穿27座“珠峰”尋油氣
清晨,伴著幾聲公雞晨啼與鉆機轟鳴,中國石油西部鉆探的鉆井工人高維明和隊友們頭頂隱約可見的星辰,登上鉆井平臺,開始了一天的忙碌。從去年開始,身為西部鉆探吐哈鉆井公司50638鉆井隊隊長的“老高”和隊友們在中國10億噸級頁巖油藏——吉木薩爾頁巖油區域,開辟了新的鉆井“戰場”。
“從手拉肩扛的年代,到現在我們鉆井人住上了空調房,用上了機械化設備,變化真是太大了。”今昔對比,令“老高”十分感慨。1991年,高中畢業的“老高”在鐵人精神感召下,西出玉門,來到吐魯番、哈密,投身到火熱的吐哈石油會戰中。從那時起,他就在戈壁灘上扎了根。
鉆井隊常年在沙漠戈壁鉆井,夏天,地表溫度往往超過了70攝氏度,不戴手套摸鉆機,立刻就會燙掉一層皮;冬天,氣溫常常降到零下40多攝氏度,寒風刮在臉上像刀刻一樣。戶外施工,手掌一不小心就會被冰凍的鉆機粘住,生生扯下一層皮。
一年年寒來暑往,“老高”和隊友都磨煉出戈壁鉆井人特有的雙手:反復燙出水泡、反復長出凍瘡的雙手,布滿傷疤和老繭。這些年來,他和隊員們累計完成鉆井進尺24萬多米,相當于鉆穿了27座珠穆朗瑪峰。
“只有荒涼的沙漠,沒有荒涼的人生!”
世界上最大的內陸盆地——塔里木盆地是我國重要的油氣產地,曾經油氣產量當量只有3.4萬噸的中國石油塔里木油田,已經成為中國陸上第三大油氣田。1989年,來自五湖四海的石油人在這里打響了石油工業20世紀最后一場會戰——塔里木石油會戰。
“只有荒涼的沙漠,沒有荒涼的人生!”跟著前輩們的足跡,中國石油集團公司高級專家、油田資深油藏工程師肖香姣1992年畢業后主動申請來到了塔里木油田,“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是她與其他五湖四海石油人共同的心聲。
在塔里木盆地,每向前走一步就會遇到一個困難,塔里木地下地質結構比想象中復雜得多,到處都堪稱勘探的禁區。
“在塔里木這么復雜的地方搞油氣研究,沒有一點狠勁頭怎么行? ”肖香姣將這股狠勁用在了自己身上。投身塔里木27載,肖香姣先后直接參與或組織了12個氣田、25個氣藏的方案編制、產能建設實時跟蹤及優化,為保障西氣東輸、南疆天然氣利民工程氣源貢獻自己的力量。
“電保姆”守護中蒙邊境“中國電”
新疆青河縣塔克什肯鎮是我國邊境口岸鎮,與蒙古國科布多省接壤,是中蒙重要的貿易通道。2009年,應科布多省的請求,我國援建蒙古國布爾干縣35千伏變電站和68千米35千伏中蒙輸電線路,科布多省西部三縣2.1萬戶居民從此用上了穩定的“中國電”。從那時起,塔克什肯鎮供電所所長王叢新帶領塔克什肯鎮供電所員工,開始了對蒙古國西三縣10年的供電服務。
“剛開始通電的時候,蒙古國那邊的電網特別薄弱,經常性跳閘停電,他們的技術也非常有限,遇到問題就要找我們去解決。”王叢新說,那個時候,自己一年要過境30多趟,手機號似乎成了蒙古國的供電服務熱線。
10年里,王叢新往返中蒙之間50余次,為蒙古國用“中國電”保駕護航,他連續4年獲得蒙古國“特別貢獻勛章”,還被授予“蒙古國最受歡迎的公民”稱號;10年里,所里的人走了一茬又一茬,他選擇留下,成為所齡最長的員工,也成了當地百姓信賴的“親人”……
“魔鬼風區”追風人
今年26歲的吐爾洪·阿不都熱依木是華能吐魯番風電公司白楊河風電場的一名維修工,他被朋友稱為“風電人”。工作5年來,陪伴他最多的除了100多臺風機就是無盡的風。
白楊河風電場位于新疆吐魯番三十里風區的茫茫戈壁之上,因為常年刮大風,這里被稱為“魔鬼風區”,甚至火車都在這里被吹翻過,當地人都談“風”色變,吐爾洪的日常工作是為100多臺風機“體檢”。
在50米高的風機上作業,“風電人”們最害怕的就是大風突然而來,一有大風他們只能快速返回地面,等待著風小了再繼續工作。“一天我們檢修2到5臺風機,修一臺風機差不多三四個小時,午飯有時候只能靠吊裝。”吐爾洪·阿不都熱依木早已習慣這樣的工作強度,“剛來時根本不敢上,風太大了,但有風的地方才有電。”
2018年,“疆電外送”電量達到503.18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5.7%。預計2019年,“疆電外送”電量將達到700億千瓦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