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立河北雄安新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5年來,從數字雄安到生態建設,從交通提速到綠色建材,再到智匯城建設,中國電建在雄安這張“白紙”上傾情“揮毫”,不斷為雄安的建設貢獻電建智慧和電建力量。
科技添翼,“數字賦能智慧城市”
雄安有一面“鏡子”。
在這里,每一寸地上和地下的建設,都能在數字雄安CIM平臺上找到它們生長的痕跡,即便是一棵樹,都有一個自己的二維碼“身份證”,掃一掃即可看出樹的位置、種類、產地以及長勢,仿佛締造了一個孿生的數字城市。
中國電建所屬華東院歷時5年,建立起三維城市空間模型和城市時空信息的有機綜合體,實現雄安各類信息數據的完整映射,可以看到新區全域1:2000地形圖、2200平方公里三維傾斜攝影模型、1000余鄉愁古跡、100萬棟房屋單體化模型,150余項建設工程的BIM模型也可以一目了然。
中國電建華東院雄安新區負責人毛振軍介紹道:“CIM平臺整合了BIM、地理信息系統、物聯網等城市信息有機綜合體,‘看’得到歷史、現狀和未來,為城市現階段的建設和未來的精細治理提供科學的可視化支持。”
在城市規劃上,用CIM平臺進行多領域規劃圖的疊加展示、交叉校驗、統籌完善,避免現有各類規劃自成體系、內容沖突、缺乏銜接等問題,實現“一張藍圖繪到底”。在城市生長階段,建設數據的空間分析,如城市級大場景展示、片區級進度模擬、多項目間碰撞分析、數字化校驗等,實現了工程全生命周期數字化建設管理。哪個工地上的PM2.5、PM10超標,都能在數字平臺上精準識別。在城市運營階段,結合人工智能等技術,通過對城市治理的數據模型提煉,在公共服務、經濟業態、社會活動、管理執法、智慧交通等領域積累數據,輔助城市運營,讓CIM平臺真正成為城市大腦。
中國電建雄安新區總部負責人說:“現在,海量數據匯集到了CIM平臺,我們已建成國內范圍最大、精度最高的涵蓋地上地下的三維實景模型。”
有了這項“黑科技”,從來沒有建設過管廊的工人也能知道自己下一步該做些什么。維修工戴上VR眼鏡,調整合適的比例尺,就能看到地下每一個角落,等比例放大和縮小,檢查每一顆螺絲和每一個壓力表的狀態。
藍綠交織,“把城市輕輕放進去”
先植綠,后建城,“千年大計”從“千年秀林”起筆。中國電建所屬路橋公司承擔10萬畝苗景兼用林建設項目施工總承包工程一標段建設任務。兩年多的時間,總造林面積約17195畝,栽植苗木182.12萬株,種下的苗木多達70余種,包括椴樹、槲櫟、糠椴、鵝耳櫟等多種名貴樹種。“在種植過程中,電建人把每棵苗木當作一個生命來對待,確保每一株樹苗都可以高質量地生根雄安、扎根雄安。”圍繞建設綠色生態宜居新城,構建片、廊、環相連的森林生態系統。
“現在樹越來越多,天藍了,鳥多了,空氣清新呼吸順暢了,多年不見的野雞、野兔越來越多。以前從沒見過的松樹,現在‘千年秀林’里也很常見。”雄安新區容城縣高小王村50歲村民高建說。
電建生態公司在白洋淀建起了華北地區規模最大的功能性人工濕地——府河河口濕地水質凈化工程。該工程每天最大處理污水能力達30萬立方米,相當于10萬戶4口之家一個月的用水量。
在府河河口濕地水質凈化工程中,中國電建采用前置沉淀生態塘+潛流濕地+水生植物塘的近自然多級濕地水質凈化工藝,用最自然的方式,解決了污水處理廠尾水水質提升的技術難題。通過濾料組合布置、濕地交替運行、植物管養和平衡收割維護、科學運行方式等多種措施,有效預防和減輕潛流濕地堵塞,保障了潛流濕地冬季水質凈化效果。
經過兩個冬季的驗證,中國電建生態公司負責人陳鐵柱自豪地說:“攻克了兩大難題的府河河口濕地,是電建人給白洋淀送上的超大號水質凈化器。”目前,白洋淀淀區水質達到了Ⅲ類標準,步入全國良好湖泊行列;棲息在白洋淀的野生鳥類數量共計230種,較新區設立前增加24種,白洋淀成為名副其實的“鳥類天堂”。
土地也會生病,病了也要找“醫生”。電建生態公司、水電十一局共同實施的唐河污水庫污染治理與生態修復二期工程是目前全國單體最大、污染最復雜的大型污染場地土壤修復工程,面積達144萬平方米。
中國電建技術人員為“生病”的土壤“排毒療傷”,因地制宜抓“藥方”,自2020年5月以來,創造了單日修復污染土壤13000立方米、日均修復污染土壤8000立方米的國內雙紀錄。隨著工程的推進,將徹底解決唐河污水庫40多年來歷史遺留的污染問題。
交通提速,“拉近城市萬千繁華”
正在雄安高鐵站候車的張女士說:“我從容城打車過來的,走K1路沒想到這么快,只需15分鐘。”
快,縮短的不僅是通行時間。這條路從進場到通車,建設僅用12個月。K1快速路作為往來京雄城際鐵路新區站和城市起步區間的一條城市干道,是中國電建在雄安新區“π”字形路網布局的標桿之作,也是新區立體交通的點睛之筆,承擔著省道S333、大廣高速、榮烏高速及京雄高速的連接轉換功能,有效提高京雄城際鐵路輻射能力,從時間上拉近了京津冀的距離,讓雄安新區骨架網絡效應凸顯。
2018年2月,中國電建承建的津石高速公路打響雄安新區對外骨干路網建設的第一槍,2020年年底建成通車。天津與石家莊間的“裁彎取直”給無數像劉文武一樣的司機帶來了實打實的便利與實惠,也給雄安新區帶來了新的活力。電建路橋公司完成了雄安新區“四縱三橫”高速骨干路網中的重要一橫。
在便捷之外,中國電建在雄安新區建的是路,也是景,津石高速景觀綠化主線路側苗木種植113.14公里,站區綠化10處、服務區3處,綠化互通圈13處。打造綿延15公里、連綿相接的數十座橋梁,鋪展出平原長橋美景畫卷。
路網還在不斷延伸。2021年3月,雄安新區至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快線(R1線)項目開工建設。該項目是國家規劃雄安新區區域對外交通“四縱三橫”的“一縱”,南起雄安新區啟動區雄安航站樓站,向北經霸州、永清后進入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地界,與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線銜接并實現貫通運營,是中國電建承擔投資額最大的一標段設計施工任務。
一泓碧水,“綠色建材筑未來”
從雄安新區容城縣出發向西行駛50多公里至逶迤的太行山腳下,是正在規劃建設的南水北調中線干渠北部的雄安調蓄庫。常規的調蓄庫只是一個水庫。但在中國電建手里,調蓄庫可以是抽水蓄能電站,可以是綠色砂石料基地。
工程土石方開挖棄渣量巨大。中國電建發揮在綠色砂石骨料加工領域的專業優勢,將棄渣轉化為資源,使工程在滿足南水北調中線調蓄需求、雄安新區供水安全需求的同時,通過抽水蓄能電站建設進一步促進新區清潔能源消納,保障新區供電安全。通過將開挖棄渣中的可用料加工成不同粒徑的建筑骨料產品,為新區建設提供優質砂石原料,全力保障新區建設需要,成為雄安新區的“水之源”“骨料倉”“能量站”。這是中國電建為雄安新區提供“電建解決方案”的代表作。
骨料加工系統生產規模為2500萬噸/年,建設運行期16年,共生產建筑骨料4億噸。項目于5月18日中標,8月31日完成骨料加工系統(一期)試運行,9月15日骨料加工系統(一期)正式投產,12月31日骨料加工系統全面投產運行。
項目前期實施的土建、金結、設備安裝工程量大,所有車間需同步施工,場地受限,交叉干擾大,且各工序需無縫銜接,工期僅為105天,施工組織協調難度極大。
面對挑戰,中國電建所屬水電八局統籌各類資源,專家現場督導,統籌協調水電、鐵路、基礎、科研院、機電和工程設備等專業力量;加強現場管理,砂石公司領導班子全程駐守,總包部配置精兵強將;強化施工組織,科學安排關鍵施工工序,現場24小時施工作業……最終圓滿完成施工任務。
2021年1月23日,中國雄安集團向中國電建所屬水電八局發來感謝信,高度稱贊了河北南水北調中線調蓄庫骨料加工系統建設運行及下庫一期(含沉藻池)開挖支護工程取得的豐碩成果。
一名砂石“老前輩”楊斌說,30多年來,我在砂石系統安裝的設備不計其數,但從來沒有遇到過如此多的困難。最終,經過反復推敲、溝通協調,在他的指揮下,僅一天就安裝了4臺篩分設備,為后續工程推進贏得了寶貴時間。
投資帶動,“造就城市商務會客廳”
電建智匯城項目是雄安新區首批市場化項目,致力打造成為中國乃至全球的集“智慧城市、智慧能源、碳中和效應”于一身的投建營一體化標桿型示范區。
項目建成后意向引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機構、其他總部企業、各類行業協會、專業服務企業、科技創業服務機構、孵化器、新區鼓勵和引導發展的其他企業等。
作為雄安新區市場化項目之一,其是首個完成奠基、首個完成零平、首個開放展示體驗中心的項目。自2021年2月項目奠基開工以來,雄安·電建智匯城項目總投資達260多億元,總用地面積907畝,其中建設用地面積680畝。項目規劃總建筑面積170萬平方米,共102棟建筑。正在建設中的智匯城塔吊林立,已經建成的“樓臺亭閣”氣宇軒昂,讓雄安這座“未來之城”拔節生長。
容東智慧體驗中心是雄安·電建智匯城項目的一部分,是雄安新區規劃館的承接與延展,承擔著新區市場化項目建設、管理、運營先行示范的重任。整個智匯城項目建成后將成為雄安中央商務區,為疏解非首都功能發揮重要作用。
自中國電建投入雄安新區建設工作以來,全力打造雄安容東片區的“城市文明生態圈”“金融商務生態圈”以及“品質生活生態圈”,為即將入駐的企業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環境提升服務,打造充足的價值成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