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巖偉是國網南陽供電公司變電檢修中心電氣試驗一班副班長,他曾經連續三次被聘任為國家電網公司“優秀技能專家”,并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國家電網公司“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
杜巖偉1991年大學畢業后就來到了國網南陽供電公司工作,他的第一個崗位便是電氣試驗工。在很多人眼里,電氣試驗工作是個“忙、累、險”的的差事。工作危險系數高,平日里風吹日曬,有時半夜三更還要處理缺陷。但是,杜巖偉從心眼里喜歡自己的工作,他秉持著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的精神,從青蔥年少到霜染兩鬢,堅守本職崗位30余年。每當設備出現缺陷和故障,不管是凌晨還是深夜,只要一個電話,他就立馬趕往現場,時刻守護著國家電網的安全,保障著千家萬戶的燈火通明,
他是高壓設備的保健醫師
有了扎實的知識儲備,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杜巖偉養成了一種對工作精益求精的認真精神,成了行業中精準檢測、消缺排障的行家里手。
2018年5月,在南陽市220千伏麒麟變電站技改工程中,杜巖偉發現6只220千伏電壓互感器二次繞組接線錯誤,他第一時間聯系廠家。廠家為國內某知名品牌制造商,他們在接到電話的第一反應是:“不可能發生接線錯誤”!當杜巖偉把現場圖片通過手機傳過去后,廠家不得不承認了錯誤。第二天,廠家技術人員火速趕到了現場糾正了錯誤,該技術人員緊緊拉住杜巖偉的手說:“要不是你及早發現,這6只電壓互感器送電后就會損壞燒毀,價值20多萬呀,太感謝你了!”杜巖偉笑笑說:“這都是我應該做的。”
2020年3月,在對110千伏獨山變電站進行專業化巡檢中,杜巖偉用紅外測溫儀發現一條110千伏進線電纜終端三相之間存在細小的溫度差異。為了拍攝出精準的紅外圖像,他變換各種角度和位置,一直站立三個多小時。杜巖偉使用的紅外相機不能自動對焦,全靠手動調焦,他眼睛累得淚水直淌,肩膀酸痛得抬不起來,但他全然不顧,按動快門87次,獲得了清晰的紅外圖像87張,最終診斷出電纜終端存在重大設備隱患。第二天,運維單位對該條電纜終端進行了更換,一顆影響電網安全運行的“定時炸彈”被及時排除,杜巖偉拍攝的紅外圖像也成功入選了國網河南省電力公司典型缺陷圖庫。
在工作中,杜巖偉累計發現并處理電氣設備重大隱患300余起,被行業內親切地稱為“高壓設備的保健醫師”。
他是創新授業的領頭羊
2013年,為了充分發揮勞模、專家的示范引領作用,國網南陽供電公司創建了“杜巖偉勞模工作室”,作為工作室的負責人,杜巖偉肩上的擔子更重了。
工作室成立后,為了充分發揮勞模的帶頭作用,讓工作室高效地運轉,杜巖偉與16名團隊成員一起制訂了工作室制度和工作目標,并提出了“檢修管理精益化、現場安全標準化、班組管理規范化、技能培訓制度化、科技創新實用化”五化工作法。杜巖偉和工作室的其他技能專家們與青年員工一對一簽訂了“師徒合同”,將自己的“絕招”、“絕技”、“絕活”傾囊相授,使他們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能力得到了雙提升。在師帶徒活動中,有41人通過了“技師”和“高級技師”評審,2人獲得了“河南省五一勞動獎章”、4人獲得了“南陽市五一勞動獎章”。
在工器具革新、新技術應用等領域開展了科研創新活動,擁有國家專利143項,其中發明專利49項,獲得全國優秀質量管理成果獎2項,省部級創新成果獎28項,累計創造經濟效益3922.88萬元。
這些成績足以讓人驕傲和自豪,但作為領頭羊的杜巖偉卻說:“成績只是過去,電氣技能技無止境,只有不斷的補充新知識,不斷地實踐才能創新,并要不斷的把新技能傳授下去,我們的電力才會越來越好。”
他是躬行善思的拓新者
在工作中,杜巖偉深知:行成于思,業精于勤。在實踐中善思,在善思中開拓。作為“勞模工作室”的帶頭人,杜巖偉就是一個拓新者。
杜巖偉常說:“在工作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句話也成了工作室的工作理念。自從工作室成立以來,所開展的課題研究都緊貼作業現場,緊貼生產實際。
電容式電壓互感器是變電站內的重要電氣設備,但長期一來,現場測試一直存在著測試誤差大、接線煩瑣的問題。杜巖偉帶領著工作室創新團隊,反復思考、演算,進行了300多次現場試驗,積累了大量試驗數據。歷時7年多時間,通過對數據的統計、整理和分析,最終提煉出兩個數學公式,并獲得了發明專利。采用這種方法,接線簡單方便,測試結果準確,提高了現場測試的效率和精度。2015年12月,這項發明專利獲得了省公司優秀專利獎,該專利在系統內外多家單位得到了推廣使用,累計創造價值60余萬元。
杜巖偉31年的崗位堅守,體現了一名新時代電力人的責任擔當,彰顯了一名共產黨員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本色,為高高飄揚的黨旗增添了一抹鮮紅的底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