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11月17日發表題為《中國快速發展可再生能源,限制煤炭使用》的述評。全文摘編如下:
中國大規模部署可再生能源發電設施的做法正在遏制其對燃煤電廠的依賴,確保政府朝著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的目標邁進。
中國官方的數據顯示,1月至10月的總發電量比2021年同期增加了約2400億千瓦時。在發電總增量中,零排放源占到將近四分之三,而以燃煤為主的火力發電僅占約四分之一。
中國風能和太陽能發電的大規模增長是過去兩年來裝機容量大幅擴張的結果。
據統計,2021年,中國占到全球風力發電量的35%,而美國和歐盟各占21%。中國在太陽能發電領域的優勢更大(占全球總量的32%),相當于美國(16%)和歐盟(16%)的總合。
煤炭仍然是中國發電的主要來源。2021年,以煤炭為主的火力發電量占到總發電量的約69%。
但該國對可再生能源的大規模投資即將開始取代燃煤發電,并且啟動將之降級為替補角色的過程。

這是11月5日拍攝的白鶴灘水電站(新華社發)
如果中國最終擺脫新冠疫情,電力消耗將開始再度加快增長,從而加大對煤炭和可再生能源發電的需求。但是,隨著風能和太陽能裝機容量的持續增長,以及對電網的整合或許能令每年利用這些清潔能源發電廠的時間延長,它們很可能會在減少煤炭發電的前提下增加自己的份額。
中國的策略是降低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強度,以更大和更高效的發電廠取代舊、小、低效的燃煤電廠。這種策略應該也會抑制煤炭消耗。
核能發電同樣將迎來大規模擴張,這將進一步推動零排放發電并且提供更多可調度電力。
未來幾年,更多的燃煤電廠將從作為基本負荷發電廠24小時運轉變為兩班制,或者作為替補來支持有間歇的風能和太陽能發電。
從絕對值來看,燃煤發電量仍然在上升,但過去10年的增速已經減半,而燃煤發電量的增速慢于發電總量。因此,相比于2014年前10個月火力發電量在總發電量中所占的約76%,這一數字現在已經下降。
從目前趨勢看,燃煤發電量的絕對值很可能在未來五年內達到峰值,為政府提出的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的明確目標作出貢獻。